第二集 渴望的心灵
山道崎岖,崖畔层叠。
让你的目光,慢慢,慢慢滑过那些大山褶皱之中的小村、院落吧,不期然,就会与一双双渴求教育的双眼相遇。那眼神,让你久久难以忘怀。继而更有她那微弱的呼救之声,使你震颤泪下。
小秀花姓付,跟着外爷、外奶在干旱贫困的同心窑山乡五道岭村生活。父母的离异,使她本就贫寒的童年生活更增添了一份凄冷。靠着教师们的帮助,小秀花好不容易上到了二年级。然而连年的干旱,庄稼的歉收,迫使舅舅、舅妈要外出做工挣钱了。为了照看两个小表弟,秀花含泪离开了学校。对着来家中劝学的教师,外奶也只有一声连一声地叹气。想起学校,想起同学,曾是“三好学生”的小秀花再也忍不住了,她唱起了老师教她的一支歌:“青青岩石上一棵小小草,风也吹来,雨也浇,风雨来时,伸呀伸伸腰,心里有话说不出,摇呀摇呀摇。”
不知道有谁能帮她这棵山岩之中的小草,得到爱的滋润?谁能帮她再返学校,重新捧起书本?
小秀花那让人扯心扯肺的歌声尚在耳际,又传来了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另一位辍学回族女童李花的求诉之声:“我的爸爸病逝了,妈妈带我们姐妹五人过日子,还要还给爸爸看病欠下的两万元钱。我和妹妹是没有上学的希望了。叔叔阿姨,求求你们帮我上到小学毕业,我还想上学。”
“我还想要上学。”这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是对知识与文明的企盼啊!不,不光是企盼,有时,它简单就是一种生活的信念!
这家的贫困与艰难是难以言说的。
八年前男主人撒手人间,一个家顿时塌了半边。那时的刘春丽只有5岁,最小的弟弟还只有两岁。多病的母亲,强撑瘦弱的身躯拉扯着春丽和两个弟弟。生活再苦,妈妈还是咬着牙把他们一个个全送进了学校。在一个贫困干旱的山区,一个单亲且原本家底就薄的家庭,要送三位孩子上学是何等的艰难啊!而连续几年的旱灾,对他们的生活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断顿、缺粮的事就常常光顾春丽一家孤儿寡母。为了生存,为了把书读下去,星期六,星期天到了,春丽就悄悄走出村去,去四乡和县城讨饭。懂事的春丽啊,只有十二三岁,却已帮妈妈分担生活的艰辛。放学回家,她总是匆匆赶往村后的砖厂,帮妈妈从四五十度高温的砖窑中往外拉砖。每拉出一车可挣6角钱。这种对即使是强壮的男人来说也是艰苦难熬的活儿,对于春丽和妈妈来说就不仅仅是艰苦而是残酷了。然而生活的艰辛与残酷,并没有使春丽离开学校。因为,读书、上学,寄托了这个一无所有的家庭对生活的全部希望。
采访春丽。记者:家里这么困难,你为什么还要上学?春丽:我爱上学。记者:小学毕业后你还想上学吗?春丽:想。记者:你们家有条件供你上吗?春丽:……
上学、读书,摆脱愚昧和贫困,不光是刘春丽小姑娘和她可敬的母亲的心愿。
周建英今年16岁,但她说不清自己是属猴还是属鸡?她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都是聋哑人。她是家中的大女儿,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妹妹叫周建梅。
采访周建英。记者:你们家谁在念书?建英:建梅念着。记者:妹妹念书你高兴吗?建英:高兴。念成了,我们家就有个“睁眼”的了。能出个好些的人才。记者:有机会你会念书吗?建英:想呢。就是家里做活做饭都要靠我呢。记者:那你将来想干啥?建英:干啥?给人受苦嘛。
生活的艰辛,丧失受教育的机会,使一位16岁的少女变得如此沉重、忧郁和无望。
让小妹妹周建梅读书、上学,摆脱贫困和愚昧,再不要重复自己的道路,是少女周建英的一个朴素的愿望,这个愿望支撑起了全家人对生活的信心!
当听说村中心小学将接受银川西关居委会和中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资助,开办两个“春蕾”女童班的消息后,周建英一家心里高兴极了。她们决意要让建梅上学,后来听说名额有限建梅一时上不了学,建英和奶奶拉上建梅找到了村主任杨文芳,她们的哭诉和那真挚的意愿让村主任也泪水涟涟。是啊,谁能无视这个家庭和一位少女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呢?
采访杨文芳。杨文芳:我们争取让建梅上了女童班。让这个残疾人家里的女娃娃上学,目的就是想把她培养成人。一为祖国做贡献,二也是想让她把这个家支撑起来。
小建梅终于走进了开城郭庙小学的“春蕾”女童班,将成为她们这个家庭、家族中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女性。
学校将给小建梅和她的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而郭庙村全部适龄女童的入学又将会给这个村庄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
小建梅是幸运的,郭庙村的女童们是幸运的。然而,让人不能忘记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西部落后地区,让人落泪的女孩故事依然不少。她们依然可被称作是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群!她们的抗争及境遇的改变需要整个世界的支持!
我们的共和国已以她在女子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震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已经累计扫除女性文盲1.1亿,女性文盲率由90%下降至32%。女童入学率由23%升至96.2%。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要让所有的适龄女童走进学校,要达到彻底的平等教育目标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自治区妇联主席张小素:我区的“春蕾计划”实施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山区8县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原因,依然有一万多女童失学和辍学,依然有许多青少年妇女文盲产生,这对我们妇女工作者来说面临的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是的,只要我们毫不懈怠,踏实努力,一个春蕾怒放,实现教育彻底平等的日子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