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块制好的砖
抗日战争爆发后,千百万中国青年奔赴祖国的大西北寻求真理。1940年初,朱红兵几经辗转,终于汇入这股历史的潮流,由疮痍遍地的沦陷地,经腐败黑暗的国统区,来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
蓦然由黑暗之中来到一个充满生气与光明的新世界,朱红兵与他同时代的许多青年诗人一样,沉浸于兴奋、愉快、激昂的情绪之中。《我是农民的儿子》《晚会上的伙佚》《劳动歌唱》等诗作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泻。
诗人在《劳动歌唱》中浪漫抒情地唱着:“当春风刮起时/布谷鸟在田边歌唱。”锄头啊,在阳光下/辉眼,闪光。”“春风吹下雨丝……幼芽儿……沐浴在潮湿的空气里……欢迎雨。”在这里,作者以明快、昂扬的感情,唱出了对于抗日民主根据地蓬勃的光明生活的真诚颂歌。同时,在这首诗中,作者还表达了对于解放区劳动建设生活的无比热爱。诗中的抒情主人翁是一位出身于农民之子的革命战士。他歌唱生活,歌唱劳动,对于养育了解放区军民的土地,充满了挚爱之情。诗中写道:
当我回头望时,/那一个个土的波浪啊!/在那里跳跃。//我以农人的心,/用手轻轻地抚摸,/请它平静地休息,/还有许多儿子,/需要你养育。
在诗歌的起首与结尾,作者以欢欣、自豪的语气反复咏唱;“我生活/我就劳动/在大地的胸上。”这种反复的吟叹,充分表露了一位农人之子的革命者对于劳动的真诚、朴素的感情。
《劳动歌唱》写于1942年,其时正是解放区军民为抗击日伪及国民党的封锁而开展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年月。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解放区沸腾的劳动生活。战士的锄头使“那多年闷死的土地哟,/都跑到我的面前报告:/我第一次见到太阳!”战士的劳动,带来了丰收的硕果与喜悦:“这大地的行列啊/个个都瞪着眼,朝我欢笑。/我向前,问你安康,/我闻到了成熟的香。/这时,我向太阳招手:说:/这是劳动的果子,向同志们,欢乐的歌唱。”整首诗以轻快、自由的节拍,欢欣的调子,将革命战争年月里,艰苦的劳动生活中,战士们所特有的豪爽、乐观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沛的浪漫主义激情是该诗的基调。
20世纪40年代,那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在民族与阶级的大搏击的浪涛里,个体只有汇入整体的巨浪,才能在向敌对营垒的冲击中,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具备整体意识及牺牲精神,是非凡的革命战争年月,对战士提出的严厉要求。对此要求,是战士,也是诗人的朱红兵是这样回答的:
我本是一些砂土,/工人们把我收集在一起,/加了水,合成泥;/他们用精美的技巧,/拾我以形象,/又投入了炽烈的窑里。//我是一块制好的砖,/等待工匠们拿去,/勿论放在高楼的尖顶,/或是茅屋的根基,/我本身就是为了建筑的。(《我是一块制好的砖》)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砖拟人,托物言志,袒露了革命者无条件服从革命需要的心声。使读者感受到了当年活跃于延河之滨,投身于革命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决心在根据地熔炉中燃烧,升华的坚定信念。诗歌的上下两节第一句均采用了统一的句式,以形成加强语气之感,将抒情主人公的这种决心与信念的表达推向极致。
《我是一块制好的砖》整首诗意象单纯,语言朴实。既没有令读者目迷五色的芜杂意象,也没有故弄深奥的艰涩言语,正是在这种单纯之中却具有了深刻的意蕴。而语言的朴实真淳、不事雕琢,恰又与抒情主人公所要表达的质朴情怀正相吻合,收到了形式与内容和谐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