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垠的生命之绿

无垠的生命之绿

“欢迎您来我们中卫实验培育‘宁粳9号’。”赵承炳热情洋溢,紧握着区农科院研究员马骥的双手。

“那就说定了哟?我回去向院领导汇报一下,过几天就来。”

“好,等你回来,咱们就正式开展工作。”一种渴求新的成功与创造的兴奋情绪充溢在赵承炳心中。

没有犹豫,也没有更多繁琐的“研究、研究”,赵承炳迅速向马骥发出了将“宁粳9号”实验点放在中卫的邀请。尽管只与马骥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交谈,但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敏锐使他探察到了“宁粳9号”所潜伏的希望。一旦在中卫大地实验成功,谁第一个获益,将是不言而喻的。赵承炳相信,他的邀请是有价值的。而替新品种的培育实验创造条件,也早已被他视为自己的责任。

为了这份责任,为了一种新水稻品种的培育、实验、推广,赵承炳曾花费了几多的心血——

当年的“京引39号”替换了“77—1313”,而“77—1313”又曾淘汰了千辛万苦繁育开来的“天津早丰”。哪一次的更替迭换品种,不是交织着赵承炳及同事们的心血?哪一次的新品种推广,又不是将中卫的水稻生产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985年。中卫县农技站新任站长赵承炳心里着急啊,连续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京引39号”水稻,已暴露出了保苗率差的弱点。用更优良的品种替换掉“京引39号”,已成为当务之急!

赵承炳迅速作出了决断。他率领自己的一帮人马,走遍中卫的田地原野。他要为“宁粳7号”水稻良种选择一个合适的示范实验点。“宁粳7号”,赵承炳已在良繁场搞了两年的小区实验,而今,当他取得了在全县范围内直接指挥推广农业科技的权力时,他决定把点设在曹闸。曹闸是一个中低产地区,赵承炳认为,在这里摸索出来的种植经验,将会更具代表性。

当年,“宁粳7号”示范种植在曹闸进行。

又是稻田飘香的季节。沉甸甸的谷穗告诉人们,曹闸示范区“宁粳7号”种植喜获丰收。

第二年,全县大面积推广“宁粳7号”水稻,中卫水稻产量又上一个台阶!

夏日午后的太阳火辣辣的,烤得人口焦心燥。放眼望去,那一池池原本碧绿的秧苗,似乎也在这烈日的威严下丧失了往日的生机。一簇簇稻秧蔫头耷脑的,叶尖像是被大火燎过,干黄枯白。太可怕了,“宁粳9号”发生了“恶苗病”。

“老马,别急,我这就派人去购买农药。”一脸焦黑,满腿泥泞的赵承炳站在田埂上向马骥说道。

新品种实验有几次是那么顺利的?那还是在良繁场第一次做玉米杂交制种实验时,幼苗破土不久就遇上了天敌“地老虎”的进攻,望着一棵棵被咬断的苗儿,急得人恨不得把地踩个洞。“野灰菜沾六六六粉,当毒饵可药杀‘地老虎’。”书上这么说,可一时上哪儿找到那么多灰莱?承担全县制种任务的良繁场,杂交玉米亩数多达百亩。一窝一窝去挖?那可就慢了。“地老虎”可以在三五天之内将70%的玉米苗毫不留情地毁去。查资料,访老农,研究“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一个可行性方案终于找到了:用油饼、麸子与“敌百虫”拌在一起,诱杀“地老虎”!连夜动员,连续作战,一场人与虫害的搏斗,以人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然而不等赵承炳松口气,那母本玉米植株与父本植株的发育生长又产生了差距。怎么办?照此发展下去,花期不能相遇,杂交便成为一派空谈。于是,他又把自己整日投入到那片碧绿之中,日日观察,时时记录,像母亲在悉心照料着自己的儿女,谨慎施肥,适时耕种。又像一位审慎而又及时把握战机的将军,指挥着每一次战斗的胜利进行。

终于,顶穗扬花,红缨吐艳;终于,田野金黄,脱粒机欢唱。杂交玉米制种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时,望一眼满田患有“恶苗病”的“宁粳9号”,赵承炳期望它们,此次也能如当年杂交玉米制种实验样,越过障碍,取得胜利!

对比、研究,在几种农药中他们终于有了最佳的选择。

经过药剂处理的秧苗,在夜露滋润下又恢复了它们的蓬勃生机。

第二年,他们加大植株行距,增强“宁粳9号”的透光通风性,使“恶苗病”得到了预防、根治。即使再偶有“染病”,那也只需花几角钱农药便可以立即消灭病害,不会给“恶苗病”以蔓延的机会。

“宁粳9号”终于以比“宁粳7号”连续增产10%的试验、示范种植结果,又一次骄傲地宣布了现代生物科学的胜利!

冬日。没有一丝风,午后的阳光照在人们身上,暖烘烘的。今日的县农技站,格外整洁鲜亮,里里外外透着那么一股子喜庆劲儿。宽敞的会议室里,水稻“宁粳9号”种植经验总结汇报座谈会正在热烈进行中。

会议室里,农技站诸位同志轮番演说。讲“宁粳9号”的种植特性,讲“宁粳9号”的培育过程,讲“宁粳9号”的种植经验,讲它的推广前景……

“如果‘宁粳9号’得到推广,我县水稻亩产平均增加100公斤是大有希望的,中等水平稻地,亩产达到700公斤不应该有什么问题。尽快在全县全面推广‘宁粳9号’种植,在推广中能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将是我们的希望!”精神振奋的赵承炳作了最后的汇报发言。

与会者的情绪兴奋了。一时间,提问、回答、研究、探讨……很快,一个如何推广“宁粳9号”的切实计划得到通过。

“各乡领导要亲自参加推广工作,县农业局也要拿出具体实施计划步骤!”县领导一言九鼎,赵承炳心中感到踏实多了,往日微黑的脸庞,此时泛起一片红晕。

春节。还是农技站那间会议室,坐满了全县的农技干部,这是“宁粳9号”栽培种植技术训练班正在上课。

研究员马骥被赵承炳请到了中卫,由培育者亲自给学员们上课……

黑板上,一行潇洒的大字:“宁粳9号”栽培措施……

学员们个个神情专注,赵承炳轻轻为讲台上的茶杯续进热水。黑板写不下了,他拿起黑板擦,唰唰唰,迅速又谦恭地将板面擦干净。

马骥洪亮的讲课声在会议室内回荡。望着专注的学员,赵承炳想到,类似培训班还应层层办下去,直至把村干部、技术员都轮训一遍。快下课了,下一堂该是自己的课了,要做点准备了。

夏日。

一辆破旧的绿色吉普车沿着黄河,裹挟着一路灰尘,往返于各村庄之间。吉普车里坐着赵承炳,还有他请来的马骥同志。到插秧时节了,为了让农民兄弟充分掌握“宁粳9号”的种植技术,赵承炳与马骥来往于中卫的乡间地头,一身热汗,一腿泥水,对株距、行距、施肥、放水个个环节亲自指导,全面巡视。为了中卫金色的秋天,他们决心把好这水稻种植的关键环节。

哦,又是暮色笼罩之时,劳碌了一天,赵承炳瞥见闭眼靠在后座上的马骥,心中涌出说不尽的愧意。

秋日。

鱼肥稻香,塞上最美的季节。曹闸村“宁粳9号”试验田迎来了全县水稻现场会的代表。浓绿的稻田已透出了成熟的微黄,那一片连一片似是经人工裁剪的水稻,于秋风中轻摇着沉甸甸的穗头,“宁粳9号”骄傲地将全部优势袒露给了参观者。

现场会的召开,将使来年“宁粳9号”的种植面积一跃扩大7倍!同年,中卫县迎来了它连续的第七个丰收年!

七年的丰收,七年的喜悦,是农业绿色革命者赵承炳及其同事们献给这方热土的一片忠诚。

哦,无尽的绿色,无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