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刘雨田艰难地爬上一个沙包,只觉得口干,发晕。昨天到今天一直没有遇到人家。早晨,只吃了两个装在塑料袋里发了霉的馒头,此时,眼前一阵阵地冒金星。忽然,他眼前一亮,不远处出现了一片葱茏苍郁的树林,其间还波动着一湾清水。他精神顿时一爽,决定喘口气,就直奔那诱人的地方去,想好好歇歇。噫?刘雨田摇了摇头,怎么池水、树林渐渐隐去了?是头晕造成的错觉吗?他又摇了摇头。他猛地明白了,这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就在“仙境”飘去的时刻,他被另一番更加壮丽的景象震慑了:长城在这里有的地段已经坍塌了,然而,那一座座高达十米的烽火台却巍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下,一座,两座,三座……与远处的群山,互相衬托,显得异常雄伟。
啊!昔日令侵略者望而却步的烽火台,经受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屹立于华夏大地的烽火台。你,就是万里长城不倒的脊骨,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魂灵的象征!此时,刘雨田心中腾起一股冲动,—种异样的感情控制了他的全身。
四五年前,刘雨田曾看过我国长城专家罗哲文的一篇有关介绍长城的文章。作者写道:早在三十年前他就立下了要步越长城的志愿。可是由于此行艰巨,始终未能如愿。作者还说,至今尚没有人走完全程,今后是否有人将长城走完,“尚有待于来者”。步越长城?当时的刘雨田认为,要完成这项任务太艰难了,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这件事像夜空的流星一样,只在他的脑海一闪而过,没有使他动心。
然而,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他定下步行考察长城的志向——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刘雨田的朋友给他还来一本书,因怕把他的书搞坏,就用废报纸把书皮包了。就在这张报纸上,刘雨田看到了一则叫作《徒步邀游世界的作家》的报道。报道中记载了一位名叫雅克·郎兹曼的法国人,此人已徒步游历了法国、欧洲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但是他说,他“最大的梦想是来到中国,从长城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看到这里,刘雨田怦然心动,久久难以平静。他想,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长城尚且如此敬佩仰慕,作为中华儿女怎么能无动于衷?!于是一个念头在刘雨田的心中产生了:徒步考察长城!
从此,他积极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拜访研究长城的学者,并每日坚持长跑,进行体力上的准备。这年年底,一位叫史葛达的美国老人先后给我驻美大使馆写了二百多封信,要求步行长城全程。消息传来,更在刘雨田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激情在他胸中激荡。“如果外国人的要求一旦获准,并真的取得了成功,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作何感想?又怎么对得起历尽千辛万苦修建长城的先辈们,爱国难道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藻吗?”刘雨田一遍又一遍地自责着。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压在了他的肩头。“不能再迟疑了。”刘雨田为自己过多的考虑困难,因做准备而推迟行期感到焦虑不安。长城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魂灵,吸引着刘雨田,时时萦绕于他的心际。他感到一个伟大的声音——那是祖国母亲的声音在召唤他。一个人一旦把自己的行动与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这种行动的决心是任何力量也难以动摇的。
昨天,来银川洽谈贸易的一位美国商人,听说刘雨田的事迹后,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激动的光彩,他一个劲儿地对老刘说:“你是个非凡的人,非凡的人!”还说:“见到你,使我想起了当年我国开拓西部的牛仔精神,这是世界人民所共同崇尚的。”
刘雨田还告诉我,徒步长城,也可以说是为了他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很有才华,但在事业上,总是缺点拼搏精神。刘雨田曾深情地说:“我的长城之行,就是为了激励他。”
老刘这人真有意思,怪不得张贤亮让我们给他写篇报告文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