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概况
从现有文献记录看,“价值观自信”概念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方才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详见于学者何辉的《中国主流价值并未沦陷》一文[2]中,他提出了“中国人必须有价值观自信”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党内第一次明确具体的表述,详见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讲话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价值观自信的概念,并把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并行表述,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后,党内其他领导人如刘云山、刘奇葆等同志也先后对价值观自信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价值观自信问题研究的高潮,取得了许多颇具价值的理论成果。
截至2017年3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解放军报》等国内各大报纸检索到有关“价值观自信”文章151篇。特别是在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光明日报》在2014年10月1日第7版,还以“价值观自信: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标题进行了整版的专题报道。在报纸检索到的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更好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3]、《价值观自信: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4]、《人民日报》评论员的《鼓起我们时代的精神风帆》[5]、周靖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6]、马利的《中国人要有自信》[7]、桂理昕[8]与何宛玲[9]的同标题文章《切实增强价值观自信》、舒刚的《价值观的自信与自立》[10]等。可见,国内主流媒体对价值观自信问题具有相当高的关注度和认同度,已经成为当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
在国内学术界,截至2017年3月,以“价值观自信”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主题精确检索,共检索到2248篇相关期刊文章,进行题名精确检索,共检索到122篇相关期刊文章。其中,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共109篇,占89.3%,2013年之前16篇,占11.7%。可见,关于价值观自信问题在2013年和2017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研究高峰。
在上述检索的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振闻的《价值观自信论纲》,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1)),周珂、韩佳佳的《国内关于价值观自信的研究综述》,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1)),周忠华的《论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郭建宁的《论坚持文化主体性与增强价值观自信》[11],沈壮海的《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12],吴潜涛的《彰显生命力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13],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许多文章研究探讨了“价值自信”问题,这对价值观自信问题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如朱继东的《中国共产党为何有高度的价值自信》[14]和《要民族自信必须价值自信》[15],张智等的《价值自在·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认识跃升》[16]、罗建文、赵嫦娥、李惠阳的《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17]和罗建文、李博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自信》[18],刘进田的《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核心与灵魂》[19],等等。此外,还有很多文章是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只简单提到“价值观自信”这一名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
从上述研究概况可以看出,关于价值观自信问题研究目前正处于多维度、多层次的初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即以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价值观自信”论断为分水岭,之前的研究侧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研究,全面阐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价值内涵与理论机理,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价值自信的来源依据与时代背景;之后的研究侧重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研究,重点探讨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实践来源和重大意义,及其与“四个自信”、中国梦、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实现途径。
之所以说是初步研究阶段,是因为从目前检索的情况来看,以专题形式对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机理、历史逻辑、现状特征、评估体系、培育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还相对欠缺,至今尚未检索到相关学术成果。经查证,与之相关的课题也不是很多,笔者查阅到的仅有罗建文2014年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研究”(14AKS017)、赵爱玲承担的教育部一般社科规划项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研究”(15YJA710039)等。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观自信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价值观问题,特别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所以对价值观自信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系统研究是很有学术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