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层面的原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学校在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问及“您认为学校关于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教育与引导有哪些不足”问题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图5-7所示。

图5-7 大学生关于学校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不足的看法

1.学校教学设计中存在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又可以进一步完善理论。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大课堂”,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多以理论方式呈现,大部分是在课堂内完成的。高校的社会实践多数体现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虽然制定了一定的实践学时学分以及考评办法,但是出于安全和经费的考虑,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实践需求,也不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2.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完成教学任务成分多、育人成分少的问题

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虽多,但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专业教师较少。这就有可能形成教师上课的重点为教课而非育人,更没有从推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方面着力;学生上课的重点为听课而非侧重于个体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更没有从养成并坚守核心价值观自信方面着力。加之部分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高大上”、授课方式单一,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诉求相脱节,造成教学过程中存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成分居多,彰显育人教学成分少的现象,最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信。

3.学校工作中存在部署安排多、检查落实少的问题

一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不光需要完美的计划和方案、完整的流程和细节,还需要有对完成结果的总结和检验。学校工作尽管每年、每学期都会安排新的任务和计划,尽管各学科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也都按计划贯彻执行,但在贯彻执行相关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工作的完成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校方面对此检查落实、奖惩激励的工作进行的相对较少。这就容易助长学生或者老师的惰性,使他们容易对相关教育和人才培养任务走形式和过场,而不是认认真真地去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实现预期目标。如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纷纷制订下发计划、部署任务,但如何落实、落实情况如何、实效性又如何,亟待师生研商并切切实实落实。这种部署安排多,检查落实少的情况势必影响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