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界定:价值观自信即价值观的自信
学术界关于价值观自信概念的界定有交叉也有分歧。准确厘定价值观自信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价值观自信”,从词语构成上看,由“价值观”和“自信”两个词语组成。其中,“价值观”,顾名思义,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看法和态度,是推动主体并指引主体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重要动力因素。总体来说,价值观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是非成败、利弊得失有着根本性和持续性的影响和判断,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倾向性和稳定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9]。而“自信”,顾名思义,即自己相信自己,是主体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以及自己相信自己的表现,对自身存在的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和看法。自信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意识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将自信理解为由积极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确认和肯定的态度与情绪体验。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两词联用的“价值观自信”的概念界定比较复杂,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性的观点。有从词义角度进行解读的,有从所包含的内容角度进行解读的,还有的是从其具有的功能作用和分类学角度进行解读的。具体内涵如下。
从词义角度进行解读的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就是价值观的自信或价值观念的自信[10]。在这些学者看来,一般而言,价值观和价值观念可以作为同一概念来使用,人们不必加以特别仔细的区分。具体来说,价值观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其核心和根本是对自身的价值观的自我评价和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自信既可以看做一个认识过程、一种评价活动,即一种动态过程;也可以看做一种认识结果、评价结果,即作为一种静态过程;既是一个主体、客体相互统一的关系概念,也是一种关于价值观态度、满意程度、界度的评价、判断的意义概念。
从所包含内容角度进行解读的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首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自信,但其根本内容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信,同时还是基于“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的一种充满理性的自信[11]。其核心和根本是突出从哪些方面坚定和增强价值观自信。这一概述一般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2]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定和增强价值观自信,实质是一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实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工作,根本目的是要重建和充实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从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角度进行解读的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自信才有执著的坚守和自觉的践行[13]。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14],“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未来;价值观上有自信,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才能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如百川归海般所向披靡”[15];还有学者强调,“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具备政治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前提”[16],“坚定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关乎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定‘三个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时代性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7]等。这揭示出,从国家和民族角度看,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各种文明创造和文化滋养择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从国家的特定生活样式角度看,价值观自信就是对自己国家对于自身行为选择、理性阐释和生活规则等方面表现出的坚定信念,是一个与软实力、精神力量、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又互释互通的概念。
从分类学的角度进行解读的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是“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所具有的最根本、最稳定的自信形式[18],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19],有个体自信与社会自信之分[20]。它首先具有很多属于“自信”范畴本身具有的特点,譬如,都存在性质、程度、界度、种类等方面的区分,都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的评价和判断,都是一种肯定性的自我评价,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等等。只不过,作为自信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观;而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包括人的能力、意志、身体、价值等几乎所有方面,其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价值观自信”的内涵可集中概括如下。
第一,价值观自信首先是一个肯定性评价范畴。自信与自卑、自负是一对相互对应的范畴。“自卑”汉语词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21];心理学角度的解释,“自卑”即自卑感、自卑情结,特指由于与合理规定标准或其他刺激物比较有差距,而产生了评价差异,进而导致的主观低落、悲伤等负面心理状态,实际是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心理情感。[22]一般认为,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时代,价值观自信既是一个考量主体是否有梦想、有信念、有奋斗、有奉献精神和积极、肯定人生态度与境界的概念,也是一种考量主体能否在日常生活、学习与修养中保持价值观自信自觉、情感积极肯定和价值评价标准坚定而确信的范畴;既是一种肯定性认识、确信性评价范畴,也是一种主观性价值范畴。
第二,价值观自信是自信与他信辩证统一的范畴。无论对个体、民族还是党和国家而言,当今时代,都有一个价值观自信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问题。价值观自信是主体——既可能是个体的(人的),也可能是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政党的),对自己关于事物的价值评判所持态度和看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23]。本质上就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信仰的价值理念的一种自信,就是人们对自我所追求、信仰的价值观之科学性、正当性、坚定性的高度肯定甚至确信不疑,其具体表现是自己相信自己,个体相信社会,是自信与他信的辩证统一。
第三,价值观自信特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从宏观的角度看,它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对“三个自信”的坚定信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执著践行。这是从内容角度对作为社会自信范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的初步界定。从微观的根本的角度看,价值观自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信,即是对“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信,这是价值观自信的根本内容。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后所提出的价值理念,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相比于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核心价值观表达更为凝练、要素更为突出,价值要求更为明确,感召更为有力,因而也更能唤起人们的价值观认同、自信和自觉。
第四,价值观自信的实质内涵是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史以来最为先进和进步的价值观。无论对个体、民族还是对党和国家而言,价值观自信都指向充分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础、社会现实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典精神,总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的智慧结晶,当前条件下,对个体、民族、党和国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导向和强烈的推动作用。
第五,价值观自信的价值指向在于增强和提升价值观自觉。价值观自觉与自为是价值观自信的终极目标。确立、增强和提升价值观自信的过程本身,就是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动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升价值自觉;同时,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升价值自觉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提升价值观自觉。
第六,确立、增强和提升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同一的。从逻辑上讲,确立、增强和提升价值观自信的过程,既是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目标。确立、增强和提升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与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同一种过程。无论是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重要前提和基础,都是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内核的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充分自信,必然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如果对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失去信心,那么对其他任何方面的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同样,一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充分确信自己国家、民族和政党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遵循,坚定自己国家、民族和政党的价值观信念,并始终如一执著践行,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古人所讲“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业无信不兴”所揭示的道理一样。反过来讲,只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满自信,就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自信,对国家、民族和党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