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要搞清楚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必须首先界定清楚价值观教育和价值观自信的内涵和实质,否则就会混淆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本质功能与核心使命。

“价值观自信”,顾名思义,指对价值观的自信。当前社会的价值观自信,特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即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认知、积极认同,也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心、执著信念、永恒信仰和自觉践行。

那么,什么是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通常和人生价值观教育、政治价值观教育、德育价值观教育等相联系,通常是指通过教育来使人们获得“美德”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价值取向的过程,是一个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素质教育”概念相通、相连的具有广泛性意义的动态范畴。比如,学者刘济良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一书中写道,“价值观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魂,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国外关于价值观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接近于国内的“美德”涵育和人格养成角度的概念界定。比如,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托马斯·里克纳认为,“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以爱心和责任心为基础的品格教育”;[15]英国牛津郡委员会高级顾问N.霍克斯认为,“价值观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科目,而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价值观的讲授和学习,可强化一个学校对积极的人类价值观的推进”[16]。另一类是把价值观教育与价值观养成当做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且从价值观养成的目标角度进行的界定。比如,英国牛津郡委员会高级顾问N.霍克斯认为,“价值观养成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校积极思考普适价值观及其对学生个体、社会、世界态度的影响;二是促使个体选择积极的价值观,并思考应如何发展和深化它们”[17];英国《道德教育杂志》主编莫妮卡·泰勒认为,“价值观养成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内在地学习和做人,而不是在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对突发事件进行解决所采取的管制措施”[18]

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价值观教育广义与狭义上的界定经验与做法,“价值观自信”教育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简要阐释。

从狭义上讲,所谓“价值观自信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和实施的以传授给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即“信什么”、“为什么信”、“如何信”等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教育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追求和确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自信与自觉,养成社会崇尚的“美德”和健全人格为主要目的的公民教育活动和过程。

从广义上讲,“价值观自信教育”,则不仅是指以教育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增强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与自觉为主要目的的公民教育活动和过程,还包括以教育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增强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以及社会主义其他各种形式、内容的理论的自信与自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