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二、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的信念甚或信仰。对于主体而言,作为人的思想观念的核心因素,价值观具有认知反映、行为导向、道德定向等功能,因此也影响和制约着主体的认知、决策、道德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为判断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积极正面的影响,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着消极甚至负面的影响。加强对主体的价值观教育,注重主体的价值观养成,尤其是注重主体价值观自信的养成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4]这里的“共同认可”,本质上是一种指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认知、积极认同、坚定信心、执著信念、永恒信仰和自觉践行基础上的“自信”教育与自觉养成要求。

早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们党就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明确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之一是培育和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观自信和自觉,价值观自信教育也因此成为一项关系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和个人精神风貌及乐观幸福的紧迫要求和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