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机制

(二)建立健全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机制

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2014年发布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注重在“融入”上下工夫,一是要融入教育教学,二是要融入社会实践,三是要文化育人,四是要融入制度建设。按照这一文件精神,急需建立健全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机制。

所谓融入机制,就是指“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相融合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它在时间意义上是指,“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必须贯彻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始终;在内容意义上是指,必须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效果意义上是指,必须转化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坚定信念和自觉自律行为。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机制重点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坚持把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三育人”全过程。“三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把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三育人”全过程,就是要坚持把价值观自信教育与“三育人”相对接,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渗透,真正形成和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格局。“全员”是指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广大党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等,各方向的专业老师、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等都要积极参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全过程”是指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既是纵向的、历时的方式、方法,也是立体的、复杂的教育教学模式;“全方位”是指不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也要在大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各个重大时间节点等加强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只有人人参与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过程、坚持把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能够持之以恒地持续推进,才能实现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

第二,坚持把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课堂、网络和校园文化活动。坚持把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课堂、网络和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要坚持把价值观自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网络传播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全覆盖。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31]。“融入课堂”,前文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融入网络”是指要积极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传播核心价值观,如通过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专题栏等网站或栏目的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核心价值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进网络的方方面面,让各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浸润人们的头脑;“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是指要把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创新校园主题文化活动相结合,还要注重把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宣讲中国故事等主题活动相结合,在分学段、分层次、分主题开展、参与大学生体育、美育活动中,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坚定信念,提升大学生价值观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