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主要功能

二、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主要功能

古人曰:“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3]意思是说,事物有甘苦之分,尝过的人才会知道其中的滋味;道路有平坦和坎坷之分,走过的人才知道凶险与否。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得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揭示出,认识要经过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一步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与自信也需要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中逐步实现。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相对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更加强调凸显其规划系统性、过程渐进性、结果的针对性高、导向性和内化性强等特点和功能。

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首要和基础的功能就在于通过理论武装,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自觉;其关键和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参与体验和意志锤炼,让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归属和坚定信念;其终极功能在于通过行为实践,引导大学生转知成行,知行合一,永“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勇担当前社会条件下价值“生态环境”[4]治理的责任和使命。由此,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引导的主要功能体现为:促进理性认同的功能、推动情感归属的功能、强化信念导向的功能、养成行为自觉和践行自觉的功能。

1.促进理性认同

价值观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人们对价值关系的理解、认识不同,形成的价值观也不一样。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首要的基础的功能就是通过理论武装,“思想掌握群众”,使大学生自觉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至“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意识自觉和理论自信,自觉确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性认知和认同。如果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目标在于力图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那么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则不仅要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力图引导大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以坚定信仰和执著信念、实现自信自觉选择为使命,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确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和执著信念,才能够自觉遵循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进而汇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合力。意识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生成,体现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和作用的知识性判断和肯定,既表现为一定的科学性,又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2.推动情感归属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主体力量。人的情感随时随地与所处时代、境遇发生联系,形成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应,生成处理外部信息的近似直觉的机制。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某种情感认同、价值遵循和自觉践行品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理性自觉为条件,但根本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5]。针对当前条件下一些大学生“价值无感”、行为“标准和界限模糊”[6]的现象,关注人的情感变化、归属和发展问题成为教育中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正如教师的育人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爱的情感表达和展示一样。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不仅是一个对大学生灌输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大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体验中自觉生成情感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过程。情感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形成,凸显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和作用的情感性认知与倾向,既反映出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辨别、取舍各种价值观,包括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过程,也凸显出引导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和理性选择等方式,激发、引发大学生在比较借鉴和现实体验中,自觉生成、表达、坚守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特点、地位、作用、要求等情感认同的过程。

3.强化信念导向

信念是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思想观念或事物的坚持,并且立志通过身体力行实现某一目标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特征,“它能使主体对某种行动的必要性和适当性做出合理的解释,应引导主体自觉地完成某种行为”[7]。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信念与国家、社会或个人理想也是密不可分的,理想是信念在精神和实践上的延伸,信念是理想的坚定支撑。同时可以说,“信念是认为正确且坚信不移的观念”[8],是认知和意志的结合体。针对当前条件下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价值观迷茫、意志较薄弱、抗挫折能力较低等问题,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和理想信念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立德树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和重要环节。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不仅是一个通过理论武装和主动体验,促进大学生理性认知、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引导大学生立志身体力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自觉信仰和信念坚守的过程。自觉信仰和信念坚守意志和品格的养成,凸显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和作用的信念导向和信念自觉,既反映出通过教育和引导环节,直面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观迷茫问题的过程,也凸显出引导大学生通过确立理想、责任担当等方式,启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自觉育成、坚守和强化信念导向和信念自觉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所强调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大学生不仅要确立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也要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系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只有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进者、开拓者。

4.实现行为自觉

思想指导行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9],“行”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的客观标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具体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推动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品质和健康人格。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终极功能就是通过开展行为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外化为大学生之行,不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践行习惯和自律自为模式,最终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针对当前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大学生践行自觉和践行能力成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不仅也是一个通过理论武装、主动体验、意志锤炼,促进大学生理性认知、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导向和信念自觉的过程,还是一个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自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自觉自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凸显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和要求的自觉遵循,既反映出直面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知行不一致、知强于行、行弱于知问题的过程,也凸显出引导大学生通过强化知行合一、行为自觉等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力和自觉自为性,在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自觉和践行自觉的过程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