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建议
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的中坚力量。学校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不断强化和提升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自信与自觉。
一是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要着力培育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第一,丰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践,通过联系社会现实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增强师生交流互动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二,丰富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设施,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第三,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把“立德树人”和引导大学生提升核心价值观自信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传授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坚持德育为先,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带头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各级基层组织要积极为大学生党员创造参与社会实践与锻炼的机会,使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一方面可以在革命老区或贫困山区建立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社会、服务老区的实践和锻炼中感受生活,用心体验,倡导、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和践行力。
三是多措并举,开展导向性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陶冶情操、疏导消极情绪、愉悦身心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哪些措施尤其能促进大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的教育与引导”时,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党员主体责任意识。其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所占比例最高,为24.2%(见图6-5)。“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党员主体责任意识”的占比分别为22.7%、19.3%。当前,以丰富多彩、导向性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党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一方面,要以加强所在基层党支部、班集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大学生党员强化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与合作共赢意识,让每个大学生党员在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其他的班集体和支部活动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导向性突出的主题活动,如通过传统节日举办知识竞赛,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党员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熏陶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与启迪,促使其在活动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心和践行力。
四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介和载体的作用,增强用网、管网协同意识。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学校进行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更应该加强哪些渠道”时,选择“学校官网、官微、校园BBS、校园贴吧的作用”的大学生党员比例为27.9%,所占比例最高。但互联网、新载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会随着价值观多元化的出现,而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创建关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题网站,或者搭建官方微信等大学生党员教育互动交流平台,开展网上理论知识学习与引导,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用网、管网协同意识;另一方面,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在网上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发挥大学生党员在网络内容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拓展延伸大学生党员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
图6-5 关于促进大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的教育与引导措施情况
五是强化党员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调查发现,有19.3%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强化党员主体责任意识,对教育和引导价值观自信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外在的环境固然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过程同样不可忽视,甚至比外在的教育因素更显著、更持久。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广大大学生党员必须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理论,带头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党员自身的主体意识。作为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党员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切实发挥自己在班级、学院和其他所在集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同学,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认真完成组织和集体交给的任务;最后,要关注身边的点滴小事和生活细节,带头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强化党员角色定位,内化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
主要推荐阅读资料:
1.刘祯祯.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2.郭茜.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大理:大理学院,2014.
3.靳惠.当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思想状况调查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4.叶开丽.大学生党员坚定“四个自信”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5.王艳.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6.金向华.大学生党员价值自信现状与保障机制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7.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
8.周珂,韩佳佳.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自信的培育[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注释】
[1]本部分内容发表于《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9期,本书收录时做了适当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