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大众增强对“三个倡导”的理论认知与认同,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看待、评价和改造世界的价值...
前文所述,价值观自信首先在个体肯定性的自我认识、评价和反思中生成。从人民群众价值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并由人民群众承载的“三个倡导”,只有经由培育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才能得到积极践行,进而才能永葆生命力。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首先要引导增强对“三个倡导”的理论认知和认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追求的价值取向、公民追求的价值准则,不仅充分体现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体人民的主体性,明确回答了“三个倡导”是“谁”的价值观的问题,也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反映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价值实践过程中的总体精神追求,明确回答了“三个倡导”的“服务指向”和“践行主体”的问题。从人民群众价值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并由人民群众承载的“三个倡导”,把国家、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实现了“大德”、“公德”与“私德”的有机统一,从而调动和凝聚了最大精神动能。正如列宁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6]
首先,要努力破除两极紧张,引导大众形成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处于“多元、多样、多变”与“多中求一”两极张力之中。这种张力在现实性上并不是适度的,而是紧张的,即社会大众极力维护着多元化与多样性,而国家与社会却在努力地凝聚价值共识。我们置身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我们需要价值共识。不破除两极紧张,就难以达成价值共识。而破除两极紧张的学理依据就在于“多”与“一”的辩证统一,即对多样性的“意识”、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进行“形态化”的努力,谋求价值共识[7]。因此,当前既是社会大众生成价值共识的高度敏感期,也是社会主导价值观干预大众意识形态的最好机遇期。进而,面对二元聚集的严峻现实,必须能动地推进合“二”为“一”的“形态化”进程,生成大众意识形态的合理价值共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大公约数。它能够实现“‘我’成为‘我们’的价值转换”,能够对社会大众进行一场“‘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为价值的精神洗礼”,能够使社会大众“回归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家园”[8]。
其次,要努力涵养和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形成具有中国的特色的看待、评价和改造世界的价值立场、思维方式和方法路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精神不独立,必然成为其他民族的文化附庸。为此,一方面必须引导社会大众,依据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依据自己独立的价值立场去评价世界、依据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方法去改造世界。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的价值立场、中国特色的方法路径、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等涵养和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必须引导社会大众积极破除“全盘全方位全面吸收”的拿来主义思想和西化、分化主张,坚决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扩张政策的影响,既要充分认识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要多措并举、坚持不懈,下大力气做好呵护和涵养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