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并不相对称,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一些伦理道德的滑坡及其对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实效的冲击。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的西化分化、渗透颠覆活动从未间断,而且对中国的文化渗透途径越来越隐蔽,影响越来越严重。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特点对大学生形成价值观自信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和趋利性六大特性。其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促使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对当前社会大力弘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国民的主流政治信仰。因此,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往往特别注重自身利益,无视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上的成功和物质上的满足。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道德规范的“软约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所诱惑、迷惑,从而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进而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的迷茫、诚信的缺失、伦理道德的滑坡,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异化和错位。

2.西方霸权国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间断

西方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大量的文化产品,以达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通过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融入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冲击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迷惑大学生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另外,西方文化霸权国家还利用网络媒体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渗透”、“西化”,从而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了他们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

3.社会诚信危机阻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形成

诚信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2]但在当前社会,不诚信的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时有发生,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让大众感觉到自己处于诚信缺失的社会信用危机之中。在经济方面,制假卖假禁而不绝,与之相伴随的不乏虚假广告宣传、虚假代言等;生活方面,帮助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致使“扶不扶”问题长时期成为公众讨论话题;连一度被冠以象牙塔的清净之地,都未免于“难”,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种种不诚信现象频频传出。这些不诚信的表现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摧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至于现在社会中的人们互相之间遇事冷漠、心存芥蒂,同时削弱了“真诚”和“友善”。这些无形中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生成的重要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