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价值观自信教育教受双方的双主体性机制
教育受体即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被教育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30]。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推动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主动认知、认同,到生成坚定信念和行动自觉的过程。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价值观自信教育教、受双方的双主体性机制。
所谓双主体性机制,既包括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也包括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在突出传统教育主客体二分关系基础上,把视野转向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或者是双主体性发挥,把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看成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根本目标和要求方式、方法和流程。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双主体机制”实质是立足于教育活动联合体中教师、家长、社会人、大学生个体、朋辈等群体主体性和活动主体性教育的制高点上,影响和推动受教育者在价值观自信教育过程中,积极进行理性认知、价值观认同,并能够勇于坚定信念、坚持自觉自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前能够做到明确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自觉性、自律性和自为性,这既是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反映出对人的本质属性认识的升华。为此,建立健全价值观自信教育“教”、“受”双方的双主体性机制要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提升教师教育主体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自信与自觉,提升教师教育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人翁精神是关键。一方面,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策略。根据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在教材内容中应及时更新和体现,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语言精心提炼和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鲜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学习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要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图像或音频丰富教学活动氛围,增强师生互动等。此外,要积极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教育任务,既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中的突出作用,也要把价值观自信教育渗透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联合主体的巨大能量深入推动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开展。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也就是说,如果教育过程中被教育者主动屏蔽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不能够敞开心扉,形成积极动机和动力,积极主动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极有可能心中难以荡漾出明媚的心情和润泽心灵的阳光。价值观自信教育也一样,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必然要求。一方面,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师要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拟定专题培养目标,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提高全体学生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允许其他学生先回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补充;同时,对于回答得好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肯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存在感,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又在一个群体中形成了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发挥。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作为着眼点,注重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同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