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不仅要聚集于精神之上,更要落实于实践之中,通过久久为功的价值实践,进而养成和提升价值观自信。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要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
所谓实践养成机制,就是指通过内化机制作用而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理念、规范等转化为实际践行行为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层面的概念、判断、体系,心理层面上的需要、动机、情感、信念,行为层面上的倾向、选择、行为与结果等,是在主体与社会环境的众多变量均衡互动中运行和渐趋完成的,主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既是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也是价值观自信养成和提升的过程。为此,健全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实践养成机制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与自信,总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实践养成机制,急需把核心价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相结合,在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中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价值观认同和自觉。
第二,推动落实“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要坚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2014年发布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出的“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深度融合,实现实践育人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通过共同体建设,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教育引导学生参与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要通过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讲师团”、宣讲团等,结合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农村(社区)基层党校建设,建立讲师团定点合作单位,构建覆盖广大农村、城镇的网络阵地,向基层群众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2014年发布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深化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文艺演出、公益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等,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学金的考核标准之一。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及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周边社区和群众,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为祖国服务的使命感;通过鼓励下基层,长期化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只有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