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大众增效综合国力的责任感使命感,凸显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充分自...

(四)要引导大众增效综合国力的责任感使命感,凸显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充分自信

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综合国力是兴国之要,二者共同推动国家兴旺发达。一方面,人类历史已经证明、现在正在证明、将来必将继续证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与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为其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也为价值观自信提供厚实厚重的底气。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和影响上层建筑。在由经济全球化转化为新全球化的大时代,在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之深刻总结的结果。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教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曲折中探索现代化之路,由器物现代化,经制度现代化,到文化现代化,再到社会全面现代化,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这条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由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状况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的国家[28],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增强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底气。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影响力的扩大不仅为其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也为价值观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六十余载的励精图治,六十余载的沧桑巨变,对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对外,中国声音已由哀叹声、呻吟声、怒吼声、救亡声转为响亮声、正义声、和平声、和谐声、复兴与振兴声;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把他者视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进而,中国声音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中国作用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也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伴随着中国政治影响力的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反思与总结、批判与继承中实现了对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此外,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坚定和坚守价值观自信提供了精神动力。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没有文化软实力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强国,就不可能拥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践行度,更不可能得到他者的宽容与理解,不可能走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9]的局限,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