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部分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是专项教育安排少,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重组织制度轻思想理论建设”现象。调查发现,在问及“您所在学院、班级是否有人专项组织进行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时,表示“没有”和“不清楚”的比例高达34.6%(见图6-3)。由此看出,或者是工作繁忙,或者是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在一些被访学生党员印象中,其所在学院、党支部、班级或其他社团组织并没有组织专项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价值观自信教育。此外,由于学生所在基层组织更加专注于党员发展本身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工作,对学生党员日常的思想理论教育、作风教育、培养与考核等相对薄弱和松软。

二是课程内容空洞、实效性不强。在问及“您认为学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教育中有哪些不足”时,有27.2%的学生认为教学课程内容空洞(见图6-4)。虽然多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做得还不错,但是也有一些理论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授课很抽象,语言晦涩难懂,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不强,使学生觉得理论枯燥无味,对其丧失兴趣,以致消极应对,没有确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知和自信。这不仅对大学生学习、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教师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和消化吸收过程相分离,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单向传授上,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忽视了学生对整个理论体系的消化与理解过程,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强化和固化过程。

图6-3 关于所在学院、班级专项组织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情况

图6-4 关于学校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不足情况

三是教育手段单一、新媒介形式缺乏。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党员认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教育手段单一的问题(见图6-4)。如一些教师不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大量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视频、图片、故事、艺术品、报道等资源,以及校内校外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容,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得很少。此外,既缺乏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又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应该让教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促进和增强学生党员确立和增强价值观自信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