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重要时代机遇
1.全球化浪潮发展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也是当今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它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变成地球村成为现实,不仅大大缩短和便利了国家、企业或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改进了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赋予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更宽广的视野和崭新的机遇,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并形成了体现时代特征、积极进步、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与信心。
一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环境。全球化是当今国际新形势显著的特征之一,全球化的开放性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和创新机会,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使我国价值观教育走出国门,实现了同各国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加快了价值观教育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步伐,开拓了价值观教育的国际视野和思维,也使价值观教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规范国际交往中的主体行为,对全球问题进行引导和匡正,为国际形势的良性发展提供道义和价值观念上的支持与援助,形成国际交往和价值观教育的双向约束和激励机制中发挥能动作用。
二是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形成的文化多元主义理论[11]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机遇。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劣,毫不例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表现出特有的文化优势。这一方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辩证看待、取舍和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优势与长处,包括从理性认识上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深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同和信念自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借鉴吸收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建设经验的角度,积极鉴别、取舍国外优秀文化的短长与优劣,进而在鉴别、取舍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作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为全世界人民信息交流、互动沟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广平台,特别是大大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给人类社会也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前中国已迈入网络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超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存在和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的地理和时空障碍,各种信息从来没有像当今时代一样得以迅速的传播和蔓延,并相互吸引、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也使网络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及时的反映各国社会现状和民众思想状况的信息交流平台,成为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网络文化的集散地,从而使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对抗更加持久。“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尤其是微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宝贵机遇。
一是在当今时代的网络大家族中,微博、微信异军凸起,从单纯的社交媒体平台华丽转身,不但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带来了巨大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建立符合“90后”大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兴趣取向,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和互动平台,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等,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是推动争夺网络平台话语权提上日程。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12]同样,在网络信息平台,如果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将会污染网络文化生态,“净化网络环境,形成良好文化生态,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13],也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与担当。
三是“互联网+”时代的双向互动性特点,对高校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微媒体,进而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创新性载体和渠道,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机遇。
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的系统内容,同时集中体现和表达了党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以此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近十年来,各领域、各方面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指出,“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条战线要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领导干部、公众人物要增强弘扬正气的责任担当,推动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刘奇葆也强调,“要认真贯彻《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抓好贯穿结合融入,努力实现工作全领域覆盖、全方位推进。要在工作内容、领域、载体上抓好贯穿结合融入,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大力培育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三严三实”教育,打造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工作载体,综合运用舆论宣传、理论阐释、文化传播、社会宣传、政策法规制度等,把核心价值观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在工作对象上抓好贯穿结合融入,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发挥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14]这既是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领域、各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成效的高度认可,也为包括高校在内的各领域、各方面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形势下,注重创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方式方法和载体,注重把积极推进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注重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活动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等,为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