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观点

二、主要观点

近年来,关于价值观自信研究的主要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价值观自信的概念问题、意义问题、来源问题、路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价值观自信的概念问题。目前,学术界看法有一致也有分歧。比较一致的学者普遍认为,价值观自信是对某种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有的学者表述为“价值观自信是人们对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的充分肯定”[20],有的表述为“价值观自信是人们对自己关于事物的价值评判所持态度和看法的坚定信念”[21],等等。这些基本是以心理学的自信认知为基点所进行的扩展性定义。分歧的观点认为,价值观自信“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22],有个体自信与社会自信之分[23]。作为自信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观;而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包括人的能力、意志、身体、价值等几乎所有方面,其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

关于价值观自信的意义问题研究。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学术界阐述的重点,而且观点也相对一致,多数是从民族精神、国家软实力、政党执政、意识形态斗争等方面来强调其实践和应用价值。刘云山曾多次指出“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24],马利提出“价值观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25],有的学者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在必然,防止西方价值观渗透的迫切需要”[26],有的学者强调为“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具备政治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前提”[27],有的学者则强调“当代青年应该增强价值观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成长成才强大的精神指导”[28]等。

关于价值观自信的来源问题研究。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观点相对比较集中。其中,最具有共识性的关于价值观自信来源问题的观点,是刘云山提出的“四个来自”比较全面的观点,即:“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29];也有学者提出:“价值观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经济自信、政治自信的基础之上”[30],等等。

关于价值观自信的路径问题的探索。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如有的学者认为增强价值观自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保持我国发展的良好势头,要培育国民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健康心态”[31],还有学者提出增强价值观自信“必须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结合,必须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及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必须与广大青年思想教育相结合,必须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实践相结合”[32]。刘云山也强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要充分展现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33],等等。

关于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自信”问题的关联研究。应该说“价值自信”问题的研究早于“价值观自信”,是学术界探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思维角度和关注点。朱继东提出“价值自信是一个人、群体、组织,更是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和充分肯定,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力量源泉”[34],刘进田提出“价值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35],有的学者认为“价值自信的获得主要取决于科学性、价值性、情感性三大要素”[36],有的学者认为价值自信“有效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价值现象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本质是人们对客观价值的一种积极的主观评价”[37],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自信“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比较,来自中国共产党自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38],等等。由于“价值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在概念上比较接近,“价值观自信”提出之后,学术界一度把研究重点放在此问题上并进行深入探索。

关于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问题的关联研究。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核”[39],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石[40],也有学者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自觉在增强价值观自信中的时代价值[41],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是核心价值观功能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42],等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四个自信”的思想与战略后,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关于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关于“自信”的研究。近年来,关于自信(self-confidence)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哲学领域的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都比较多。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是从实证的角度把自信作为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进行研究,普遍认为“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43];在哲学领域,侧重于从形而上的角度把自信作为一种普遍的意识现象进行研究,普遍认为“自信是以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整体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它贯穿于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44];在教育学领域,特别是素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把自信作为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研究,大力提倡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成绩[45];在管理学领域,始终把自信作为人的一项重要素质进行研究,认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自信都是人们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46],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