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大众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知与认同,凸显大众在生成和坚守价值观自信中的主体地位和...

(二)要引导大众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知与认同,凸显大众在生成和坚守价值观自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9],因此,没有文化涵养的价值观就如同生长在岩石上的植被,缺乏丰厚土壤滋养和雨露阳光滋润,无法打下“发达根基”,更无法留住民族的根和魂。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必须引导大众积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发展现代特色文化。一方面,从具体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资源。比如,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不夺农时”“重民轻君”“民为邦本”“与民同乐”“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民本”“水以载舟水亦覆舟”“懂礼、习礼、守礼、重礼”“隆礼”“礼仪”“尚和合”“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历史传统,可以为涵养“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经过改造也可以为涵养“民主”核心价值观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中的“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传统,可以为涵养“文明”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底蕴;而“尚和合”“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顺”[10]的历史传统,可以为涵养“和谐”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土壤;传统文化中“等贵贱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教无类”“义者,宜也”[11]“义者,理也”[12]“崇正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历史传统,可以为涵养“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的核心价值取向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养分;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3]、“处事恭,执事敬”[14]、“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15]、“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间断”[1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9];“民无信不立”[20];“言必信,行必果”[21]“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22]“君子学道则爱人”[23]的历史传统,可以为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价值准则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养分。另一方面,从整体性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众自觉认知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稳定的精神基因,结合现代社会需求,推动实现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