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词源学考察
英语中的“confid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的“confidentia”,是指“信赖、相信”,“感到有把握的状态”。“self-confidence”则是“个体信赖自己或自己处境的一种情绪或自觉”。[1]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心”有四个层面的释义,一是指诚心,如信心不欺。二是指虔诚信仰宗教之心。如《后西游记》有云“奉佛信士,又不识我佛度世之理,惟以施财焚诵为信心”。三是随心、任意。如袁宏道《与张幼于书》曰:“至於诗,则不肖聊戏笔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谈”。四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期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此意在现代汉语中最为常用。而“自信”,简单地说,也称“自信心”。从词源上看“自信”由“自”和“信”两个部分组成,汉语词典中“自”有多种词性及词义,如做副词时意为“自然,当然”;做介词时意为“由;从”;做连词时意为“假若,因为”等,但是最为常见的释义是用作名词,意“本人,己身”,如《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白居易《琵琶行》中曰:“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二者皆取此意。
“信”在汉语中也有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不同词性及不同词义,从词源上看,与“自”联合的“信”即“自信”,简单地说,取其动词“相信”之意,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就有“亲之信之”。“自信”的词义是由自的“本人,己身”和信的“相信”组合而成,其汉语意为“自己相信自己”,一方面指“确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的肯定性内涵,另一方面指“相信自己”的积极状态。如《墨子·亲士》曰:“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晋陆机《君子行》中曰:“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中曰:“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信”的本质主要关乎“谁信”、“信谁”和“信什么”,即我们所说的“信物”和“信人”。“信物”主要是指主体对与自己生存生活有关系的“存在物”保有信心的状态,是主体对“物”形成的支持、依靠、期待的信念。“信人”主要是指对从事或者维持存在物运行发展的人的信任和信心,信任其品行、素养、责任心、能力等,对其能力和素质有充足的信心。“信物”与“信人”本质上是统一体,“信物”以“信人”为存在前提,“信物”则是“信人”所以发生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