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四)自信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1.自信的心理构成要件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自信心生成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认知、体验、自我评价、情感、意志等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其中,认知是指人们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可以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具体形式。在自信心的形成过程中,认知是作为对行为或具体事件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期而存在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在心理学意义上,体验是个体在经历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参与,对事物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心理活动。体验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而且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人的生存、生活的价值。体验通常伴随着情绪产生,积极的体验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满意、爱、幸福感、满足感、快乐、乐观、希望等,消极的体验情绪包括失望、沮丧、悲观等。体验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独特性、情感性、内隐性等,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在认知或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或者自己从事的事业或褒或贬的理性认识。自我评价会促使人们进行自我验证,从而为自我发展提供动力。自我评价过程本身具有不同功能:一方面自我评价是认识过程,为了进行有效的活动,一个人要客观地了解自己;另一方面,自我评价往往是心理防御的手段,当自己的现实条件与理想不符时,往往会对自我进行不正确的评价。

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也有学者将情感确定为人类个体精神大厦中最深沉、最稳定、最核心的特质和支柱,是个体经验中最亲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体验。

意志,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是人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指导和调节行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表现。它存在于人们变革现实的主动行动中,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等方面的调控作用。

2.自信生成的心理机制

自信生成的心理机制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自信的核心问题,认知和自我体验都能够成为自信心生成的最起始阶段和驱动阶段。

认知,尤其是社会认知使人们在理性方面确证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逻辑性,即合理性或正当性,进而初步产生对自己行进方向的认可。而自我体验开启的是个体在自身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引起的一种内在和外在感受,个体或者群体通过切身体验获得的感受或者肯定自己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而坚定自己的事业必定成功以及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及事业的内在自我肯定意识。当基本认知和自我体验赋予人勇气和力量后,人就开始急切地要求了解自己,而且还懂得通过了解他人来反观、发现和认识自己,并学会拿他人和自己对比,这就进入了自我评价阶段。主体以自我期望为现实标准,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对于主体达成目标的能力,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的过程就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信生成的关键环节,也是个体或者群体自信机制形成的关键因素。而情感和意志并不是随后接续发生的心理过程,而是从认知或者体验阶段就开启并逐渐加深和强化的进程。相对于情感来说,意志的产生需要更长的过程和更多的积累。所以,就自信心发生的心理机制角度来看,认知和自我体验是基础、是驱动、是自信心产生的内在动机。而全面客观辩证的自我评价阶段是自信心得以确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情感和意志因素参与到认知、体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在各个阶段和环节中以不同的形式推进自信心的形成。自信心是个体或者群体认知、体验、自我评价以及相伴生的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这些环节、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成自信行为的生成。

3.影响自信生成的其他相关因素

实践是自信生成的重要基础。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自信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信是在个体或者群体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而逐步形成和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时所强调的:“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3],他认为实践是人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类特性”。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确证自己,确证自己的存在及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主体的人对自己的现实性的确信,就不可能发动实践并把实践活动进行下去,也不可能在实践中实现认识或本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

一般而言,主体对自己现实性的确信,体现着对自身以能力为标志的整体素质持有积极肯定态度,这个确信就成为自信的源泉。实践活动的成功或实践活动中成功大于失败的经验事实可以在主体意识中积淀为关于自信的心理结构,如正面的认知、积极的体验情绪和相对明确的意志,至此作为心理机制的自信就在主体意识中形成。所以实践,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是自信生成的基础。他人对于个体或群体的评价活动是自信生成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量。人是社会的人,人总要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凭空进行,都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会吸引其他各方的关注,进而必然会针对实践的结果产生外界评价,这种评价一般以社会舆论的形式广泛存在。正如库利(C.H.Cooley)在“镜中自我”的命题中指出的,在许多情况下,“我”对自己的态度依赖于我想象中的他人对于我的态度,自我认识的一个主要成分就是“对别人眼里我的形象的想象”。[4]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镜像最早是从他人那里得到而后才内化为反观自我的能力。个体或群体在形成自信的过程中,会处于一段迷茫期,不能完全确证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时来自外界的他人的评价会形成比较判断,知晓他人对自己的认可程度,知道自己与其他相比如何,如果这种他人的评价是积极、正面和肯定的,那么将会极大推进自信心的生成进度。库利强调:“我们在镜中看自己的脸、身材和服饰,我们所以会对镜中的映像感兴趣,因为这些映像总是我们自己,并且我们会因这些映像是否符合我们的期望而产生满意或其他心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了解他人心里对我们的外貌、举止、目标、行动、性格、朋友等各方面的看法,并且我们也在不同程度上受着这些看法的影响。”[5]反之,则可能形成失败体验,产生自卑。可见,个体或者群体完整的自我评价无法脱离社会过程而形成,社会比较中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个人与文化设定的互动,始终是个人自我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参照系,个体或者群体的自信机制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为此,库利强调:“自我与社会是对双胞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