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有利于引导人们确立和增强民族和国家自信

(四)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有利于引导人们确立和增强民族和国家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8]。也就是说,人是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所谓“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不仅标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的价值观自信,也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三个自信”转化为价值观自信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内在需求的维度来看,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有利于引导主体通过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正如刘云山同志指出的,“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29],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明确“价值观自信”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关系,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指明“我们的价值观”何以自信的重要论述。2015年8月26日,刘云山同志在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首要的是增强价值观自信,这是关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0]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有没有价值观自信,关系到一个国家有没有精神独立性。没有价值观自信,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有学者强调,“有没有价值观自信,关系到我们能否抢占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当今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各种软实力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31]这揭示出,加强对主体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不仅是克服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观差异、价值观焦虑、价值观纠结以及价值观自卑、自负的需要,也是推动构建包括当代青年在内的广大国民主体精神自觉、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