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价值观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生成演进与理论实践基础。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2]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存在于社会中,不可能脱离社会和实践自己产生价值观,而是在生活的群体中,受到他人(社会群体、学校、家庭等)的影响对某事物、某行为的有无价值的认知逐渐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认识,形成价值观念。个体价值观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社会性,一方面,不同时期人们对价值关系的理解、认识不同,形成的价值观也不一样。时代变化、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在继承中发展。另一方面,价值观又往往成为社会群体的共同追求。个体如果没有社会生活,对事物不会存在感知,就不可能产生价值认知。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形成价值观。

从学界现有的研究分析来看,各方面论者多是从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动力基础、主体基础、实践基础、借鉴资源以及自身优势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探析的,也有论者结合刘云山同志的重要论述,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前者的分析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看。

一是从思想基础看,学界普遍认为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观自信的无尽力量源泉”[33]

二是从文化基础看,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自信的坚实根基”[34]

三是从动力基础看,有论者指出,价值观自信“源于长期以来面对社会大转型和价值观大变革时的价值自觉”[35],“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是价值自信的不懈动力”[36]

四是从主体基础看,价值观自信“从中央精神的正确指引中来”、“从党员干部的践行引领中来”、“从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中来”[37]

五是从实践基础看,价值观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即“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贯穿融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中”,“植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伟大的改革创新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38]

六是从借鉴资源看,价值观自信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从自身优势来看,价值观自信“源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先进性的坚定信念”[39]

后者即刘云山同志则是从四个方面揭示出价值观自信生成与演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不仅提出了“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的重要论断,并指明“我们的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40],这“四个来自于”分别从四个方面揭示出价值观自信生成与演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及世界文明优秀成果,构成了当前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生成与演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也构成了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