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本质

(二)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具体来说,价值观自信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本质要求。

(1)价值观自信教育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价值观自信”教育,从内涵与外延角度分析,首先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维度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为重要的基础的部分和内容,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的具体内化和深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体现和生命之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育不仅为构建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主体精神世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也对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指导、导向和规范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必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使广大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保持价值观教育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是价值观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民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的拓展和深化,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使命,直接转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和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自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不仅揭示出价值观自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属性,也强化了价值观自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化和深化。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坚定“价值观自信”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一贯的坚持原则和方法路径的积极传承,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代形态继续深化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推进和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必然离不开自觉开展“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话上的讲话中强调的理想信念教育、最大公约数教育,以及在2013年8月19日、2016年2月19日、2016年5月17日等讲话中强调的意识形态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正确舆论引导,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大会上提出的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的政治要求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另一方面,“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着眼点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认知、积极认同、坚定信心、执著信念、永恒信仰和自觉践行问题,因此在内容方面“价值观自信”教育强调的是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历史必然性、价值正当性、现实紧迫性、自省自律性、自觉自为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熏陶过程以及如何达到的过程,只不过,“价值观自信”教育注重引导广大社会成员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如何可为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加侧重于突出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导向、选择、鉴别性功能与特点教育,以此引导广大人民提升信心,坚定信念,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行为实践。换言之,“价值观自信”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框架中更加强调突出强化价值认同、突出价值导向、锤炼坚定信念,形成自觉践行习惯等内容,注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从理念到信念,从践行到习惯养成的知情意行的全方位教育、影响和熏陶过程。

(2)价值观自信教育是强化“四个自信”教育之核心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从逻辑上讲,“价值观自信”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和组成部分,也应该归属于文化自信甚至“三个自信”教育之内,成为“四个自信”教育的集中反映和表达。

这是因为,价值观自信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实现其他所有自信包括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如果人们对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失去信心,那么对其他任何方面的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自信也是妄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学者把核心价值观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系统中“更具核心意义”和“统摄意义”的概念与因素。[19]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分析。

其一,价值观自信教育不仅是根源性的,也是目标性的范畴和过程。在文化自信的系统结构和多维表现中,价值观自信不仅是根源性的自信,而且是目标性的自信,以此类推,价值观自信教育在文化自信乃至“四个自信”教育中,也必然具有根源性意义和目标性意义,对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民族力量,提升软实力意义重大。价值观自信教育,不仅是不断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信心和信念,引导更多主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的重要路径和手段,也是增强和提升广大社会成员“四个自信”的自信与自觉的核心与关键。

其二,价值观自信教育是“四个自信”教育目标与宗旨的集中反映和表达。一方面,“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各种文明创造和文化滋养择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20];另一方面,“价值观自信的失落,会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缺乏文化前行的定力、韧性、激情与从容,要么拜倒在异质文化的脚下不能自立,要么昧于世界文明潮流甘于自闭,要么茫然四顾迷失自我不知所向”。价值观自信教育,不仅是把价值观自信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也把价值观自信与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与自觉结合起来,以激发广大社会成员的民族自信心和主体力量,引导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律为宗旨,进而成为教育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强化和坚定“四个自信”的自觉自为之信心的核心和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价值观自信教育在文化自信乃至“三个自信”及其他自信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也成为“四个自信”教育目标与宗旨的集中反映和表达。

(3)价值观自信教育是拓展和升华各种其他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形式与目标之关键。

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体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侧重点。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教育具体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比如,2013年修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执政党建设及对外政策等八个角度深度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教育应该首先立足于国情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价值观自信”教育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而是必须被置于全球化的理论视野中,在全球化场域中思考如何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的情景下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自信”教育,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拓展和升华。

一方面,“价值观自信”教育本身及其具体实施,拓展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境界和全球视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本身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教育的一种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充分表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人类共同追求的优秀价值方面具有的坚定自信和强烈信念,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境界和全球视野的拓展和深化。

另一方面,“价值观自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与其他教育形式比较而言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对当代社会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内容和目标的整合和升华。

“道莫盛于趋时”。从历史进程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教育分化出多种具体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本质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与引导等。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教育形式分别服务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侧重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而“价值观自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与其他教育形式比较而言的普遍性特征,但是,它又是对当前社会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内容和目标的整合和升华。

其一,“价值观自信”教育是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整合和升华。“价值观自信”教育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教育,它的教育内容涵盖以往各种社会主义教育,这些社会主义教育形式是“价值观自信”教育赖以发生的基础。但是“价值观自信”教育又不是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简单叠加或平均,而是对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整合,是着眼于增强和提升广大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为指向的整合。例如,“价值观自信”教育会对具有灵魂地位的、决定着立党立国方向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教育与影响,会对具有主题作用的、为13亿多中国人指明走什么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教育与影响,也会对具有精髓地位的、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和鲜活动力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改革创新精神进行教育和影响,这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建设目标与任务的重点整合,也是通过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教育和影响,促进并坚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观念自信”和行为自觉的过程。

其二,“价值观自信”教育是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整合和升华。同现有的其他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相比,“价值观自信”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目标——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坚定信仰和践行自觉。这一目标取向决定了“价值观自信”教育必然是对以往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升华,具体表现是:“价值观自信”教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同以往各种社会主义教育形式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不同,“价值观自信”教育强调的是以增强价值观认同和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信念、信仰等主体精神和主体力量为目标,综合各种理论并进行分支理论之间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是对以往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拓展和创造性升华。

其三,“价值观自信”教育又是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整合和升华。同社会主义教育的其他形式,如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相比,“价值观自信”教育强调的目标是在引导党员和人民群众正确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党员和人民群众增强价值观认同、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自觉。从本质上看,“价值观自信”教育更强调党员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信念、信仰和自觉践行习惯和生活模式的养成,具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属性,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的高度提炼,对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有社会主义本质教育的要素,也有价值观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素,两者要实现有机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而与之相比,“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目标却有着指向更加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为“价值观自信”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价值观自信”教育是从这一基本价值认识出发,来教育干部群众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基础,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进而生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充分认知、积极认同、坚定信心、执著信念、永恒信仰和自觉践行的。即在价值层面和维度,教育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社会正义和道德追求的理性认识,从而坚定自信、自觉践行。

(4)价值观自信教育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强大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21]中国当前时代,正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这一伟大征程,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文明相承接,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发展相承接,与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创新相承接,也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承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一伟大征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有利于为中国梦实现提供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紧密关联。中国梦的理念,归根到底是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梦是引领未来的总方向、总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梦理念的具体显现和基本要素。中国梦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决定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价值观自信的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必然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提供强大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历史的接力棒,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拓展中国道路,坚定不移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在筑梦追梦圆梦的道路上,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立足国情改善和保障民生,织牢民生安全网;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党和国家开创了新局面、营造了新风气、取得了新成就,在中国道路的征程上镌刻下新的历史标注。

加强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既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信念支撑,又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行为依据与遵循,进而成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