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观点
近年来,关于价值观自信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概念问题、意义问题、来源问题、路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1.关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研究
关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内外都很丰富。国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诸多学者分别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
国外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现一批研究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学者,对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关于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如美国的教育学家路易斯·拉斯在《价值与教学》中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认为,“价值观是个体或者群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不能依靠灌输和强制的手段来获得;教师、咨询者、父母、领导者决不能企图在青年人中直接劝导和慢慢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因为这将会妨碍青年人正在发展的那些真正属于他们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者的任务仅仅是为个体价值观的选择和确认提供一种情境或机会”。[1]这种教育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忽视了个体道德行为养成的训练。因此路易斯·拉斯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成为迄今为止,国内道德教育领域和大学生德育方面最有争议性的理论。此外,美国在关于价值观教育研究方面还有斯克里文的认知方法、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夏弗的理论建构模式、库姆斯的价值分析模式以及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模式等。其中,加拿大的克里夫·贝克创建的价值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价值教育的反省方法”,鼓励进行对话式价值学习,反对强制灌输。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价值在不断发展,知识、情感、技能都很重要,要以基本价值为基础,反对价值中立的放纵和取消是非标准,要提炼出各种有效的价值来解决具体的个人和社会问题。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体现出了对其他应对路径的一定程度上的综合,称为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综合。
关于价值观概念的界定问题研究。国外学者对价值观概念界定最具代表性是克拉克洪(20世纪50年代)、罗克奇(20世纪70年代)、施瓦茨(20世纪80年代)等。克拉克洪把价值观界定为,“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2]。罗克奇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3]。瓦茨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作用”[4]。
国内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一是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国内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的专门研究,基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较早研究的学者主要有罗国杰、冯增俊、赵云霞等。其中,罗国杰针对1989年政治风波中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他在《高度重视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中指出“人生价值观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而且必将要在深层次的思想上影响、制约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5]冯增俊在对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模式:认知发展方法模式、社会学习方法模式、价值澄清方法模式和社会行动方法模式。他在《价值澄清德育理论述评》中指出,“价值澄清说是指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6]。二是关于价值观方法的有关研究。赵云霞等学者提出人生观教育的方法,强调要发挥真理的作用、发挥实践的作用、激发道德情感、开展教育评价等。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热潮始于2000年。2000年,江泽民在国家领导人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真正开启了关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热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关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学者主要有吴悼、刘济良、石海兵、辛志勇、金盛华、叶松庆等。其中,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刘济良认为,“价值观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魂,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石海兵认为,“价值观教育就是一定社会、阶级依据其价值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影响,激发人们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活动”。石海兵在《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一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模式的特点和改进方法。
但目前我国对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追求统一的、权威的研究结果是当前学术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2.关于自信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自信教育是指对个人自信心的培养和塑造,自信教育一般蕴含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关于自信教育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是关于自信教育的内涵和内容的研究分析。张满囤在《浅析自信教育模式的构建》中认为,自信教育的内容包括主体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理想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目标需求教育、性格特征教育、耐挫力教育等,从七个方面将自信教育的内容阐述并具体分析了各类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8]李炳全在《自信教育探析》中认为,自信心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信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9]李晓霞在《浅谈自信教育理念的实施》中强调,“自信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通过各种措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也“有益于体现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充满自信健康活泼是一个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要求),还“有利于优化一个适宜于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心的和谐育人环境”。[10]
二是关于自信教育的特点的研究分析。李晓霞认为,“自信教育的特点是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的过程中,用自信教育理念统领学校各项工作,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积淀,逐渐形成优质的整体办学风貌,从而使上至校级领导,下至全体教师和同学对学校自信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有正确的理解和普遍的认同,并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地去践行”。[11]
3.关于价值观自信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是关于价值观自信教育重要性问题的研究分析。刘云山指出,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自信才有执著的坚守和自觉的践行。李斌在《树立价值观自信,补足国民精神缺钙》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未来;价值观上有自信,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才能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如百川归海般所向披靡”。[12]大学生应该积极培育价值观自信,以身践行,最大化地发挥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带头作用。另外,武汉理工大学的朱哲和薛焱则重点从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三个维度论述了价值自信的重要性,指出价值自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自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价值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3]但是,由于价值观自信的提出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四个自信”之外的第五个自信,是作为文化自信紧密相关的概念而提出的,目前国内对于价值观自信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作者以“价值观自信教育”为核心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国研网进行“篇名”精确检索。截至2016年10月底,共检索到209篇,检索结果如图2-1所示。
图2-1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国研网主题词精确检索结果图示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检索到相关文章209篇,但也存在相同文章分布于不同网站的情况。可见,目前关于价值观自信的研究甚少,关于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