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家庭层面的教育,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场所和第一阵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坚守具有促进内化、推动践行的意义和功能,对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情感认同、坚定理念信念和自信自觉具有重要的强化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知”“行”统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自律与自发自为。
1.重视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
要注重通过典范人物及其事迹来弘扬道德精神、传播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主要是通过学习、反思典范人物的模范事迹、经典故事来弘扬道德精神、传播传统美德的。以美德文化为土壤孕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典范认识及其事迹的传播而被民众广泛认知和认可的。在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即精英阶层善于利用这些典范人物及其事迹所彰显的优秀品质教化百姓。如以“三年之丧”、“程门立雪”等典范讲礼,教化子弟习得礼节;以“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典范劝勤勉学,激励弟子好学上进;以“苏武牧羊”、“文姬归汉”等典范表彰忠义,教化子弟爱家爱国;以“卧冰求鲤”、“黄香温席”、“薛包敬母”等典范人物及其事迹教导子弟恪守孝悌。这些丰富的典范人物及其事迹承载了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的传播,影响渗透和教化的效果显著。而从传播渠道与方式来看,这些美德典范主要通过文学典籍与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其中,以戏曲传唱、民间说书、山林讲学和家长训诫、家训、祖训、族规等为主体形式的口耳相传,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话语通俗、受众广、贴近群众生活等优势,使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教育的效果显著,这无疑为当前社会的家庭教育,尤其在家庭环境中开展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2.要注重塑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中,塑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大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加认识到家庭和睦是取得一切成绩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要求要么太过专制,要么太过溺爱,造成的不良后果,比比皆是。所以,营造民主的家庭气氛,可以使大学生和家长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沟通,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正确、合宜的引导,但以往的家庭气氛下,大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肯定与支持,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家长应当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关心他们在学校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网络、个性偏好等,发现有不正确的想法、心理等,要及时进行引导,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更好地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加全面,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持久性、实效性。
3.要注重大学生的孝道传承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家庭教育中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尽养亲之孝。“养亲”,是指对父母的物质赡养,这是尽孝的最起码要求。“善事父母”,最基本、最经常的义务就是养亲。古语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揭示的正是为人子女应尽养亲之孝的道理。实际就是要求子女务须尽养口、养体、养身之“反哺”义务。这一点可以从孟子对不孝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7]而对于在经济上尚未独立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尽养亲之孝?一要在生活上应尽量照顾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应做好嘘寒问暖等问候、伺候琐事;二要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开心、放心,感悟天伦之乐。
其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尽敬亲之孝。敬亲,是指在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基础上,更加强调和突出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这是更高层次的孝道要求。《论语·为政》中所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揭示的正是为人子女应尽“敬亲”之孝的道理。实际就是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上敬重、孝顺父母。《孝经》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说明孝的最高境界应是尊敬父母,给予父母情感、精神上的关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在无法给予物质支持的前提下,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便成为履职尽孝的主体要求。而如何才能尽敬亲之孝?一是要真诚地尊重、关心、体谅父母,尤其是关心父母精神方面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听取、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经常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上的支持;二是要经常回家看看,及时帮父母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和要求,经常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不吝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怀、挂念和由衷的感恩之情,形成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最后,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懂得并坚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德原则。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孝道的本质是爱与奉献,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表达与行为践履,也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传统孝道,并不局限于孝敬父母的家庭伦理范畴,而是扩展为关怀、帮助、和睦邻里的社会和政治范畴。这是一种由小到大、由爱家推广至爱社会、爱天下、爱世界万物的博爱伦理,也为培养良好社会风尚奠定了坚实根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这个道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自觉从孝亲、敬亲做起,进而把孝扩大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当今社会,“孝”的观念扩大到社会和国家,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国家、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为能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