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目标构成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是统领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设立什么样的目标,实际就是希望通过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同,同样,当前社会的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也具有特殊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前文所述,价值观自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价值观自信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的最终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同的是,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目标更加强调凸显其价值指向性、信念坚定性、行为自觉性等内涵和要求。
具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自信教育与引导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自觉认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二是要在此基础上把大学生培养成模范践行、积极传播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有生力量。两个层次的教育目标集中体现了大学生价值自信教育与引导的层次性、递进性特点和规律。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2]这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其中,“把大学生培养成自觉认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基础目标,也是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要求,以及与“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等,努力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和理论自觉,并且能够主动认同、接受、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按照“三个倡导”的基本要求,坚守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把大学生培养成模范践行、积极传播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有生力量”,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理想目标,也是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的理想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信仰和执著追求,同时要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永“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努力带动、促进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情感归属,同时能够时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标准,自觉自律坚守、践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信的教育与引导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特点和要求,有利于把对大学生的普遍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相结合,使教育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过程得到递进式发展,逐步提升价值观自信,也有利于各级学生管理和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和引导过程中把握节奏、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坚守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底线要求,同时能够引导其他受众努力实现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