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2014年发布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抓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养成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4月13日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同时强调,要着重推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要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青年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教育全过程,搭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熏陶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公民道德宣传,宣传先进青年典型,开展社会道德实践,引导青年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要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挖掘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引导青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李源潮2017年6月在全国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以上精神和要求,既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当代青年包括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的鲜明展示,也是对社会各界下大力气进一步提高当代青年包括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走近青年、打动青年,进而创造性转化为青年的认同自觉、情感自觉、行动自觉和价值观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急需切切实实立足青年特点,结合青年需求,通过创设青年喜闻乐见的培育方式,设置青年入脑入心的培育内容、培育路径、培育手段,尤其是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先进性传播手段的作用,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正能量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最终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加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地打动青年、影响青年,形成与青年成长的良性互动和倍加效应。
本书紧紧围绕“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这一核心论题,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及查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吸收学界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理论思考+实践探索”的逻辑思路,以探明当前背景下何以及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进而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自觉、情感自觉、行动自觉为目标,以梳理和阐明价值观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基础理论为主线,分别从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内涵与基本意蕴、价值观自信的特点与生成机制以及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规定、价值观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实施路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之目标构成与现实挑战等方面,进行了专题阐释和论证,同时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现状以及首都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教育治理现状等分别进行了实证考察和分析。对于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合理把握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把正确认识、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与践行自觉以及与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相融合,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价值。
本书是本人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710039)的结项成果,书稿付梓之际,衷心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敦促和鼓励,使我能够按照时间节点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本书稿终稿于本人挂职期间,非常感谢批准我挂职的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所有领导和接收我所挂职的北京社会科学院的所有领导、同事,以及一年来帮我分担了艰巨的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的宣传部所有同仁和北京社科院办公室所有指导、帮助我完成挂职期间的相关工作任务的各位同仁,你们始终如一地给予我关心、支持、包容和鼓励,使我能抽出时间静心研究并如期结稿。非常感谢我指导的几位研究生,张珂源、孙盼、杜明夏、马铁键等,他们在实证调查分析部分承担了大量问卷统计、分析整理工作和部分文字撰写工作。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武汉大学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值此付梓之际,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谢意!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直接引用的基本都标了注释,间接引用的多数已列在参考文献中。个别有遗漏未加注释的,敬请成果作者予以谅解。在此谨向所有我参考和引用过相关研究成果的专家和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本人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赵爱玲
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办公大楼408室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