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历史发展总是充满着矛盾,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教育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国际干扰。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对于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本身,就会遇到严峻的挑战与风险。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大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冲击,也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构建个体价值观的冲击。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中时刻不忘把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加于对方,动辄实施经济制裁或以最惠国待遇为诱饵,迫使其他国家就范。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与冲突。近年来先后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15]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颠覆社会主义中国而到处煽风点火,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战略。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这样一个信息交错、思潮激荡、纷繁复杂的时代,很容易被西方的经济全球化的某些方面的利好因素和价值观所迷惑和腐蚀,进而为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工作带来强大的干扰和破坏。
二是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自信教育的难度。当前社会的经济全球化,事实上是由西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和支配的经济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仅构建了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庞大的全球经济渗透体系,也构建了以美国好莱坞、迪士尼为主导的影视娱乐体系,知识、教育体系等作为其经济和意识形态相辅相成的渗透支柱,为跨国资本的更大范围滚动创造条件,以达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领域掠夺、扩张的目的。这不仅加剧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性质价值观念的对立与斗争,使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也模糊和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作为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敏锐,对新事物的接纳性极强,是最易受全球化带来的变化所影响的群体。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断涌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必然受到极大挑战和影响,进而也必将加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自信教育的难度。
2.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技术在增进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几乎毫无例外地蕴含着危害人类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沟通渠道和模式,已成为西方一些国家控制世界、“施展阴谋的好地方”。正如美国著名数字预言家埃瑟·戴森指出的:“数字化世界是一个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6]由于网络源自于美国,发展并兴盛于西方国家。它深深地打上了美国社会的烙印,并且符合美国的文化特点。据统计,网络上使用英语的频率高达94%,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是互联网的核心,同时也是传播本国语言、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系。西方国家利用“信息强势”地位,通过网络向发展中国家全天候、全方位地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其目的是动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松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根基。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公民使用和消费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的主流状态和趋势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噪音,某些网民利用自身的高端技术,实施非法行为甚至网络犯罪行为等,致使一些网站已经成为政治谣言的发源地、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引爆地,甚至非法利益的“阴谋”之所,这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困局。
二是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降低了大学生独立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对大学生价值和思维空间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社会,在交互式的虚拟空间中,个体具有充分的想象自由,主体价值观念的自觉能力也极易被充分激发出来。对于乐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新观念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任意地浏览信息、沟通对话、游戏娱乐、发表言论,甚至以网名、匿名、“隐形人”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失去了现实社会诸多约束,同时也很容易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偏离主流价值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导向,进而使个体生活和认识渐渐趋于程序化、定式化,最终形成失去自我思考的独立性、带有极端个人色彩,甚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失真、偏差的群体共识,甚至形成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削弱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成效。
三是削弱了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地位和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增加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机遇,但其便携式、碎片化、扁平化的传播特点也使得不文明的、不规范的、自私自利的等不良信息随意传播,部分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及鉴别、判断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并沉迷于其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博控”、“微信控”。时下,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价值的多元化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确立和提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削减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坚定信念与信仰。各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损坏了大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价值行为失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差、践行力弱等。如何合理规范互联网时代不同媒介形式所营造的复杂舆论环境,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无中心化”、“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特点,以及从博客、微博到微信的“点对点”“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削弱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和主导权,打破了教师在知识信息上占相对优势的格局,自上而下的权威播报与发布逐渐被非线性的网状辐射所取代,多元价值观、多种社会思潮冲击着高校和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如果说在前网络时代,现实空间中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在各个领域的显在价值居于绝对的领导和主导地位,那么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控制力受到极大挑战,反映在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方面则可能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些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3.意识形态全面渗透的挑战
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7]2013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也称9号文件),肯定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态势,也指出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列出了影响较大的七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特指“观念的上层建筑”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本质不同的意识形态区分。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各种意识形态形式的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理论基础、价值核心、时代框架和外围观念四个基本部分。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时代框架,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信念为价值核心,并包括许多外围观念在内的体系”。[18]西方国家从未放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而意识形态渗透是其主要内容和手段。所谓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是指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通过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人员往来等各种正常的交往渠道传播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党的领导、铲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恢复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战略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凯南的‘非军事遏制’到勃兰特的‘以接触促演变’再到克林顿的‘全面接触战略’,其目标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控制,达到尼克松所说的对社会主义国家‘1999:不战而胜’的战略图谋”[19]。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为当前社会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尤其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西方国家日渐形成了以跨国公司、文化产品、影视娱乐等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全面渗透格局。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中国开始逐步向西方开放,与此同时,多元化的西方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进入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如果说这种多元化最初还仅仅是通过学术影响的方式辐射到知识精英阶层的话,那么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则以跨国公司、文化产品、影视娱乐等为载体形成了全面渗透格局。“WTO的资格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全球一体化,迫使中国根据西方的贸易法律行事。它将使市场极大开放,从而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外国思想的影响。”[20]几乎各个阶层的群体,都能够通过大众化、商业化、娱乐化的方式接触到西方意识形态的符号,这种符号不仅代表着一种话语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自信与自觉践行。而且,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渗透上,不仅注重按照大众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注重通过重复性的日常生活实践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选择方式,如对韩剧、美剧、日本动画等西方时尚文化的追捧及其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的热衷,不仅仅标志着大学生日常娱乐的价值选择样态,也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缺位和不足问题,这在无形中为大学生群体强化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与自觉增加了难度。
二是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崭新渠道和载体。当今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成为与网络高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同步的概念。这凸显出在当前时代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抛弃了以往那种激烈的对抗形式,而越来越倾向于隐蔽。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文化被打上了深刻的意识形态烙印。谁在网络社会中掌握了权力,谁就主导了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21]。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载体编造普世神话,刻意颠覆民族英雄,混淆传统道德,或者凭借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渗透其意识形态,散布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网络渗透战略,实质上是推行霸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民族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网络版本,其目的是通过网络文化渗透不断削弱这些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抵抗力,进而西化、分化这些国家。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技术与科学今天具有双重职能:他们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意识形态。”[22]作为“网络公民”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利用、感知和消费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群体,但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免疫意识和能力,却伴随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淡化、信仰追求的模糊、个性行为选择趋于务实、功利等特点日渐削弱,这必将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增加难度。
4.国内环境变化的挑战
当前社会,从国内来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多样化、分配方式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和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自觉确立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而且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实现,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市场经济利益多样化的驱使,部分学生养成了金钱至上,不惜一切手段攫取金钱的个人主义观念,整天为个体利益挖空心思,耗费心机,不但荒废学业,而且对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负面效应。
二是受生活方式多样化影响,特别是当前社会存在的离婚率不断上升、社会诚信缺失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恋爱、家庭和情感向多方面发展,情感的随意性、政治冷漠、价值无感等日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生活方式多样化造成交流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更加微妙、暧昧和更加复杂、不稳定的社会交往印象和交流交往方式。
三是受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复杂,造成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化,部分学生对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开始淡薄,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维和行为倾向。这些新出现的思想苗头和行为倾向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教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是受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影响,在就业中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屡屡碰壁,不得不靠外界关系、影响等谋求职业。虽然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人综合能力和道德品质各方面非常出色,但是缺乏社会关系而难以找到工作,而其他学生靠着各种地缘、人际关系进入了理想的工作单位。这种现实差距与心理落差使得有些高校学生感到学而无用,感到茫然、失落和悲观,造成思想上压力过大,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及其实效产生了不良影响。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化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当前阶段,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法、载体等与时俱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困境,不仅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新挑战,也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征变化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过多地强调了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灌输教育和培养,而忽视了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和丰富内涵、多样化兴趣爱好与追求的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对象,即大学生自身的多样化个性和特点。教条化的学校生活、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枯燥化的考试考评、僵化的思想政治说教、统一化的目标要求、标准化的行为规范等使得本来极富生机、朝气蓬勃、人情味浓厚、活灵活现的教育,变得如同生产“标准件”的“流水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创新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方法,突出主体性特征和主体性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和主体性力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要想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探索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载体和方式等。同时,教育者传播的知识与价值理念能否被学生认同,并引导学生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注重发挥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性作用,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和策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条件下教者与受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互动关系,转变以往重教育主体轻受教育主体的个性特点和主动性发挥的策略和模式,在价值观教育中真正凸显占主体地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作用,这必然会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挑战。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化的挑战。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是当代中国立德树人进程中一种独特的理性活动,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强调通过灌输和实践,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结合,并以此来规范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选择,进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坚定信念和自觉践行。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真谛在于对人的正确价值导向的强化和完善,在于最终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在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重科学主义轻人文精神教育的办学导向,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23]等,这是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的主要表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价值取向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人文精神的不足和失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异化,与此同时,也使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迷失了教育对象、偏离了教育真谛,缺失了对大学生价值理性的引导和强化,不仅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困境,也使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面临着困境和忧患。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媒介素养与能力不足的挑战。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4]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当前社会,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价值多样的现象,不仅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分析”、“鉴别”、“筛选”、“评价”、“引导”能力的提升和完善。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如何在当前时代,既努力学习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坚定自己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又能做到精通传播学,充分了解和学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手机新媒体的有关应用知识,掌握新媒体特点,科学使用新媒体,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熟练使用新媒体,使用BBS(电子公告板)、Usenet(电子新闻组)、E-mail(电子邮件)、CHAT(实时聊天系统),开辟相应的“论坛”、“微博”、“飞信”、“微信”[25]等,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互动,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专家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调整缺位的挑战。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日益发展,仅仅通过显性教育或宣传根本无法有效在多元的意识形态博弈中获取并赢得话语权,选择隐性教育方式成为各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流价值观培育,争取话语主导权的有效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实施隐性教育主要有两大路径:在学校中实施隐性教育和在社会环境中渗透隐性教育,学校中的隐性教育主要通过设置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会环境中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强化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接受和内化”[26]。当前,我国多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仅仅被当做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高校各方面教育主体如何从顶层设计或教育策略角度全面、系统、深入思考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系统考量、全面部署并积极推动落实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教育理念和战略策略、途径、措施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6.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不良暗示的挑战
当前社会,“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能否确立起理性科学、坚定正确的价值观自信,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涉及目前高校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正好处于由青年向成年逐步转化的成熟阶段,其依附性日益减弱而独立性相应增强。对于国家政治问题、国际重大事件、社会主流价值导向而言,大学生必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活动面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实践表明,我国“95后”大学生生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家庭经济环境相对较好的环境中,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多数是健康科学、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价值导向且能够积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尚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生活阅历少,实践经验不足,其价值观念表现出“彰显个性、更加现实,对网络的依赖度更大、接受新事物更快,标榜自己是‘非主流’、不喜欢别人约束”[27]的特点,特别是在主流价值导向和价值选择面前往往表现出非主流的价值倾向、非理性的价值认同、不自信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甚至“一定程度的逆反和叛逆心理”等,这势必会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挑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认知认同偏差及其朋辈影响带来的挑战。“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大学生主体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习惯以及自身经历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这些信息有着不同的考量。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的重要指南,往往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价值观的偏差必然带来价值选择行为的偏差。同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确立和提升往往具有同化、带动和引导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对这种作用的鲜明写照。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年的交往对象明显地向自己的同辈群体转移,与同学和同事之间的交往分别占49.7%和32.6%”。[28]这表明同辈群体已成为对青年影响最大的群体,大学生对同辈群体有强烈的“归宿感”和模仿效应,尤其是伴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偏差而导致的重大事件不断出现的现实,如2010年10月,西安某大三学生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被判处死刑;2013年4月上海某大学生被室友林某投毒致死,起因仅是因为林某把在其他同学那受到的委屈迁怒在其身上等,这些负面案例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极其严峻的挑战。
二是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把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渗透对象的挑战。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这些势力企图将中国“西化”,并且希望从大学生身上入手。国务院于2010年印发的16号文件提道:“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对于下一代的思想争夺战将更加激烈,大学生会面对更多的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将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纵观近几年国外的发展态势,面对我国出现的多元化、立体化的“西化”方式,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隐蔽性。面对这种强烈的敌对势力思想渗透,大学生表现得越来越崇洋媚外,甚至有些产生了“信仰危机”,缺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热衷追捧西方资本主义;有些大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忘在脑后;还有些大学生对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理解有失偏颇,发生了违法违纪现象;更有一些大学生缺少基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表现冷漠甚至恶意攻击。这些必将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带来严重威胁与严峻挑战。
主要推荐阅读资料: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6-12-08.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4-05-05.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新华网,2013-08-20.
4.刘云山.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环境[EB/OL].新华网,2010-07-23.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4.
6.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9.刘伟.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10.苑林娅.从战略高度看中国加入WTO[J].科学决策,2000(3).
11.倪愫襄.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12.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5).
13.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14.赵瑞林.掌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15.李晓,邹波.青年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工作[J].当代青年研究,1999(8).
16.郭朝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学位论文,2015.
17.刘铮.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12.
18.杨丽莎.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燕山大学学位论文,2013.
19.[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0.[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2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变移[M].周敦仁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2.[美]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注释】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01-24973097.html.
[3](明)刘基.拟连珠.该书以注重实学、实效、实功,强调实践功夫而为后人所称道。在认识论方面,刘基主张从“形”“实”中获取关于事物本质性的认识,他说“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这些观点都包含从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思想。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此语,旨在强调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我们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走出来的,合不合适我们自己最清楚,我们要有坚定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4]刘伟.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1.
[6]赵爱玲,孙盼.大学生党员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之调查与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9):53.
[7]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18.
[8]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145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10]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1.
[11]文化多元主义是近20年来活跃于美国学术界、教育界和政治界的一种政治和社会理论,对美国的传统信条(American Creed)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而引起两种价值观的激烈交战。多元文化主义的这些理论威力巨大,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1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1.
[13]刘云山.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环境[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23/c_12367439.htm.
[1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刘云山出席并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3/content_2749984.htm.
[15]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0.
[16][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1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新华网,http://tv.people.com.cn/n/2013/0820/c141029-22634334.html.
[18]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65.
[19]杨丽莎.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12.
[20]苑林娅.从战略高度看中国加入WTO[J].科学决策,2000(2):32.
[2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变移[M].周敦仁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2][美]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2.
[23]倪愫襄.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11-12.
[24]360词条“媒介素养”,https://baike.so.com/doc/5420812-56589 85.html.
[25]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5):156.
[26]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185-186.
[27]赵瑞林.掌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97-198.
[28]李晓,邹波.青年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工作[J].当代青年研究,199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