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实施路径
2025年09月10日
第三章 价值观自信教育与引导的实施路径
明确价值观自信的理论实践基础,即可能性问题,必然要同时回答价值观自信何以可为的问题。所谓“何以可为”,就是如何做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教育和引导环节坚定和增强价值观自信与自觉的问题。
当前,学术界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价值观自信教育何以可为、如何可为的思路和方案。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需要经济自信提供支撑”[1],要“着力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民生幸福是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根本出路”[2];有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要从四个结合着眼:“一是必须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结合,二是必须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及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三是必须与广大青年思想教育相结合,四是必须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实践相结合”。[3]也有学者认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转化为价值观自信,是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必要举措”。[4]还有学者认为,“价值观自信重在政治自信保驾护航”,“需要我们用好理论的力量”,“需要我们用好实践的力量”,“需要我们用好文化的力量”[5]。
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笔者认为,当前价值观自信教育应着重从强化认同基础、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发挥高校以史育人作用方面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