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等文件一再提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制定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计划,加之四川省即将全面推行新高考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些都要求学校要有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独特育人目标,要有系统、特色的课程群支撑,特色课程群要能推动全体学生的特色发展。川大附中基于需求判断、目标分析开展了十多年的核心问题教学研究,已经在“教学模块的设计及投放实践研究”“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实践研究”“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实践研究”“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评价实践研究”四个课题的框架下,将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与接受性相结合的学习,构建与实践检验活动,相应形成核心问题的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系列研究成果。核心问题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能力得到提高;各学科必修课程及选择性必修课程以核心问题教学的方式逐步校本化,促进了学校“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特色文化的发展。
根据政策背景、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我们基于核心问题进行学校课程开发。本系列丛书是基于核心问题的中学学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优秀案例的第二次辑录,涉及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体育、艺术、心理等13门学科,共计6册,其中政治、历史与地理,物理、化学与生物,心理、信息、艺术与体育分别合编成册。丛书中的每个案例均依据下述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核心问题教学交流教案课前设计与课后反思的项目及内容要求》撰写,它们既是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原始素材,又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学科化演绎;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这些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案例已经在全国、四川省、成都市各级各类赛课中获奖,在各级各类研究课中获一致好评。
核心问题教学课前设计与课后反思的项目及内容要求
核心问题教学是以核心问题激发和推进学生活动,形成学生在活动体验基础上的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规范形式。核心问题是一节课中用于新知识学习之前的、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且整合了教科书重点内容与拓展内容的、适应学生身心活动且对身心活动有具体要求的、能促进学生体验和深度体验的中心问题或者中心任务。核心问题教学适用于现行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与现行教科书和考试制度相匹配。它突破了以知识讲授为一堂课教学思维起点的传统,开辟了一条以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为起点的教学思路。
规范教案的研究与撰写是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技能交互作用的重要平台,是落实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学习与发展的基本保证。我校借助本校优秀教案的创新性表现,在原《交流教案设计及撰写要求》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形成《核心问题教学交流教案课前设计与课后反思的项目及内容要求》,提出新三大方面十二个项目的内容,现分述如下。
1.教学分析设计
(1)教材分析
从学科角度理清教科书内容的脉络及深浅,如内容的主旨、结构,内容的地位作用、产生背景,内容的课程标准、深广度等。
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如发掘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搜集可利用的相关拓展内容,如联系学生生活和学生问题的、联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内容。
阐明本课题应该上几课时,本课为第几课时,初步拟定可以放入核心问题的学科问题。
(2)学生分析
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感、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学习心理分析。
从显性知识基础、缄默知识基础、学科能力基础、历届学生问题等方面进行学习基础分析。
从课堂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并结合上述分析,初步拟定核心问题中的学生活动方式,包括学生的身体活动、思维活动及其交往活动方式。
(3)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并且结合教师参考用书和学生分析,设定教学目标。以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等要素表达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以学习主体、经历境遇、行为动词、行为对象等要素表达教学的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联系或者关联的体验。如体验围绕个人为中心的关联:体验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的关联;如体验以知识为中心的关联:体验各门学科中和学科间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思想方法、知识与问题、知识与世界的相互关联。
(4)媒体分析
列出现代教学媒体及传统教学媒体选用清单,说明选用意图及内容来源。
(5)核心问题分析
表达核心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将前面拟定的学科问题和学生活动方式搭配为核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表达。
阐明设计思想:从价值追求和教学行为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以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及解决后的反思活动来促进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总体设想。
2.教学实施设计
(1)教学环节
以核心问题为教学逻辑起点,运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提出问题——教师营造情境、出示问题,学生领会问题、进入情境;
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定向、适当协助,学生独立操作、交流合作;
反思提升——教师诱导反思、提升讲解,学生反思归纳、理解接受;
运用反馈——教师检验评价、反馈改进,学生尝试运用、修正内化。
各环节中预设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相互搭配、相互呼应,各环节教学时间有合理的分配预设。
(2)评价预设
就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以口语为主的评价进行预设:可从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评价预设;可从核心问题教学的四个策略进行课堂评价预设;可从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进行课堂教学评价预设,尤其要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亮点或者问题来预设相应评价内容。
就课堂教学后完成的教学评价进行预设:选择自我陈述、行为观察、调查访谈等评价方法,就评价的对象、内容进行预设;选择核心问题教学亚文化,即拓展学习视野、投入实践活动、感受意义关联、自觉反思体验、乐于对话分享、认同体验评价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进行评价方向预设;选择某个体验性目标的达成进行点检测,设计检测点、检测工具、检测统计、检测分析、结果反馈等内容。
(3)板书设计
正副板书泾渭分明且又相互配合:既呈现知识脉络,又呈现思维路径或活动路径;既呈现教师讲解重点,又呈现学生发言要点。
(4)教学流程
以规范的流程符号表达教学中各要素间的递进关系。
3.教学评价反馈
(1)信息搜集
请从以下方面搜集整理资料:
——学生体验的自我描述、检测习作、课后反馈等原始资料;
——现场观测记录、课堂实录、检测数据等原始资料;
——教师自我回忆及其他教师反馈的原始资料。
(2)自我评价
基于以下方面进行核心问题教学的自我评价,完成“核心问题教学评价表”:
——“核心问题教学评价表”中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
——结合教学目标,特别是体验性目标及其中的关联体验目标,根据学生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和搜集整理的资料;
——参照课后其他教师的评议。
(3)反馈调整
基于体验性目标点检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统计和分析,完成“体验性目标点检测表”:向自身和学生反馈评价信息、评价结果,预设核心问题教学的调整改善措施,使其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学习与发展。
由于部分案例是研究前期的成果,因此没有课后教学评价反馈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评价表”“体验性目标点检测表”;为节约篇幅,教案中删去了流程图、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内容。
编 者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