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调整】□

语言的力量

心理组 吴林桦

一、教学分析设计

【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纲要中指出:“高中年级的心理教育内容应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能力,对一个人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语言作为人际交往当中重要的沟通载体,决定了交往的质量和长度。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逐渐从原生家庭分化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同伴之间的友情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同伴成为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这个部分功能较好,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其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但如果这个部分建立得不好,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损害心理健康。如果人际关系出现极端的负性功能,比如孤立、校园欺凌,甚至会给当事人造成身体的伤害和心理的创伤。

最近几年,国内外校园欺凌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大众、相关部门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也凸显出这一类校园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早预防、早干预显得极其重要。

通过我校心理中心的心理信箱的来信,以及寻求咨询的学生反馈,我发现我校学生中也不乏校园欺凌的存在。当事人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且欺凌的形式以谣言、诽谤、孤立为主,语言成为施暴者攻击的主要武器。对于施暴者来说,虽然他/她做出了伤害对方的言行,但是通常其不能意识到这些言行对对方的伤害有多严重,施暴者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

针对这一现象,心理组认为在低年级时,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看到语言的力量,增强其同理心,从而减少有意无意对他人的言语中伤。同时使学生学会善用语言,用语言为朋友和自己赋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目标分析】□

1.结果性目标

(1)理解语言是表达、沟通最直接有效的工具。

(2)感受到语言的力量非常强大,且是把双刃剑,正面使用可以让人更好,负面使用会给一个人带来伤害。

(3)提升学生的同理心,理性、勇敢面对自己或他人的人际冲突事件。

2.体验性目标

在游戏和植物实验中,体验语言与人际关系的关联。

【媒体分析】□

【核心问题分析】□

核心问题:观看语言对植物影响的实验和真人综艺节目故事《40天的赞美改变一个人的颜值》,探究语言对一个人外貌、行为、心理的影响。

二、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

衔接上节课《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内容,上节课让学生用树来代表自己入校以来交到的朋友。有的学生交到了很多朋友,画了非常多的树。而这节课,我们来思考如何让一棵树长得更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心理办公室门口的绿植同其他办公室绿植图片的比较,让学生猜测哪一盆是心理办公室门口的绿植,并推测该绿植长势更好的原因。

通过植物的生长,隐喻人的成长。首先讨论植物而不是人,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够使他们更开放、坦诚地参与思考和讨论。

(2)解决问题。

教师先暂时不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体验环节,引入游戏:“成语比画接龙”。

① 成语比画接龙游戏。

小组成员全体向后转,直到背后的同学拍打自己的肩膀才能转过来。第一位学生看到教师展示的成语后,拍打第二位学生的肩膀,待其转过来后,通过肢体表演、面部表情去表现这个成语(整个过程不能说话)。第二位学生看了之后,再将自己的理解传递给下一个学生。最后一个学生写出猜测的答案。

请两组学生分别表演“开门见山”“将心比心”两个成语,游戏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传递的偏差?

引入课程主题,本次课程的核心词语:“语言的力量”。

② 观看阿联酋校园的植物实验视频。

该视频是阿联酋某校园的师生发起的一项行为实验,展示了同时从同一个地方购买的两盆一模一样的绿植,其中一盆每天收到人们的指责、批评,另外一盆则是收到鼓励、称赞。经过了一个月以后,被鼓励的绿植生机勃勃,而被指责的绿植则奄奄一息。

通过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在植物上的体现。

③ 教师分享日本综艺节目故事《40天的赞美改变一个人的颜值》。

该节目讲述了一个自卑、社交回避的女性,在经过了40天专业团队的赞美之后,逐渐卸下口罩,改变自己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觉察女主角有哪些变化。让学生思考、讨论语言对一个人外貌、行为、心理的影响。

(3)反思提升。

通过最近热播的电影《少年的你》,引入校园中的伤害。引导学生反思,在校园里面,有哪些形式其实是对一个人的伤害。

教师分享心理学家萨尔米瓦利(Salmivalli)对校园欺凌中的形式、角色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态度、行为都参与在群体的互动之中,并思考自己的角色是什么(见图1)。

图1 校园欺凌中的其他角色类型

(4)运用反馈。

分享心理信箱中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评价和看法,引导学生看到语言对他人的影响,以及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好好运用语言的力量,做有益无害的事情,用语言为他人和自己赋能。

【评价预设】□

(1)课堂中学生评价预设:

① 提出问题部分,学生猜测心理办公室门口的花长得更好的原因,可能会从光线、水分、肥料等植物生长基本要素考虑。评价中引导学生思考:成长除了生物生理部分的养分外,还有其他层面的养分吗?

② 学生思考语言是否有力量,体现在哪里。通常学生比较容易思考出指责性的语言的负向作用。而对于语言的正面的作用,则会比较难想到。这也反映出学生平常接受的评价的性质类型。

③ 对于校园欺凌的形式的讨论,学生通常更容易想到的是肢体、言语等可见形式的攻击,而容易忽视冷暴力、孤立这类无形的攻击。

(2)课堂教学完成后的教学评价预设:由于心理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情感、认知、行为等心理特征上的影响,较难通过可视化的形式进行评估。但是可以通过对学生自然观察、心理信箱来信反馈、心理中心官方QQ好友中学生的日常动态,了解到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例如,某班上过本课程后,给自己班级的绿植贴上“求夸奖”的小卡片,对植物尚且如此,何况对同学。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使用PPT进行投放,课程内容无须板书。对于学生回答的关键词进行板书梳理。

【教学流程】□

三、教学评价反馈

【信息搜集】□

通过对学生自然观察、心理信箱来信反馈、心理中心官方QQ好友中学生的日常动态,了解到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例如,某班上过本课程后,给自己班级的绿植贴上“求夸奖”的小卡片(见图2);心理信箱来信,学生对班上存在的孤立现象发表的自己的见解(见图3)。

图2 班级绿植贴上夸奖的卡片

图3 心理信箱来信(分享已取得写信人同意)

【自我评价】□

核心问题教学评价表

续表

【反馈调整】□

(1)由于游戏的活动性质,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绪,因此本节课对课堂的纪律把控要求较高。在活动开始前,先讲明规则,并与学生约定好遵守规则后再开始活动。有了承诺之后,学生会更加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保证课堂秩序。

(2)本次课程重在感受,意在引发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思考。课程其实最后把如何应对作为思考,留给学生。设计让课程留有余音,但是教师却不能了解到学生的思考内容。未来可以考虑设计开放问卷,布置小作业,搜集学生对这个问题后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