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提出问题:
引入:播放中央电视台有关艾滋病的新闻、视频材料。
(1)什么是艾滋病?
(2)它是怎样发现、发展的?
(3)医学上的研究说明了什么?
(4)艾滋病与社会发展、人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问题。
解决问题:
(1)HIV是什么?它是怎样攻击人的机体的?
(2)HIV的病理机制是怎样的?是怎样传播的?
(3)人类能有效地治疗艾滋病吗?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力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生理上,人一旦感染HIV,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便会逐步丧失,各种病毒会乘虚而入,体内原有的一些不正常细胞也会迅速生长繁殖,最终发展成各类恶性肿瘤。经过数年的潜伏期,当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后,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在承受巨大的痛苦后死于一种或几种疾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性行为)、血液、母婴,目前性行为、血液传播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据卫生部门统计,之前发现的HIV感染者多数为地下卖血者、吸毒人员和卖淫者等高危人群,而近两年艾滋病有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渗透的趋势,也意味着艾滋病已经开始向普通人群传播,而感染上HIV的潜伏期最长可以达8年之久。大众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农村,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反思提升:
通过学习和讨论,用科学的态度对以上问题予以澄清,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艾滋观”。
(1)纵:艾滋病的发现、蔓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981年全世界发现了首例艾滋病病例,那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疾病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
20多年后,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11月21日发表的2005年度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2005年度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90万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人数已达4 030万。
报告指出,2005年以来,全球已有310万人死于艾滋病,使自1981年以来因感染艾滋病而死亡的总人数达到2 500万。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仍是艾滋病重灾区世界近三分之二(63%)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集中在该地区,患者人数从2004年的2 360万增至2006年的2 470万,死亡人数从190万增至210万。
这个“超级瘟疫”历经几十年已蔓延全球,给人类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我国的艾滋病流行趋势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是传入型,在外国感染以后到中国来被发现;1989年开始,艾滋病在中国境内局部范围暴发流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采献血暴发流行;现在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渠道。
(2)横:通过小组活动、全班分享,引起学生对艾滋病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关注。
非洲一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如博茨瓦纳、布隆迪、科特迪瓦、肯尼亚、马拉维、卢旺达、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都和艾滋病在这些国家的爆发性流行有关(以性为主要传播途径)。这些国家的经济受到了重创,例如,南非,艾滋病感染率高达30%以上,国家宣布紧急状态,大量的劳动力被感染,国民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南非曾经是非洲最富有的国家(盛产黄金、钻石和大量的稀有金属矿产),现在经济形势却非常严峻。
从心理上讲,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HIV,无异于听到“死刑”的宣判,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之社会上一些人对艾滋病的无知造成对病毒感染者的歧视,使他(她)们在个人的工作、学习、住宿、就医、恋爱、婚姻等方面,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更增加了HIV感染者的痛苦。另外,许多感染者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往往采取隐瞒病情的做法,导致他们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个人生活的困难,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科研表明,高度的心理压力的HIV感染者发病的速度,是只有一般心理压力和获相当帮助感染者的2~3倍。
本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去观察社会现象。使学生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升华出社会责任感、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