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明朗


隐约、明朗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指有言外之音的意思。司马光《续诗话》:

《诗》云:“牂羊坟首,三星在罶。”言不可久。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甫)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这里讲诗有言外之意,如《诗经·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牂(zāng赃)羊,小的雌羊。坟首,大头。《疏》:“小羊而责大首,必无是道理也。”三星,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罶(liǔ柳),捕鱼的竹篓子。竹篓子放在鱼梁旁的水里,等鱼经过鱼梁钻进篓子就出不来。三星的光照在罶上,不久就过去了。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就是周朝已经衰落,求复兴,像要求小羊有个大的头,是不可得的。周朝快要亡了,像三星的光照耀在鱼篓子上,很快要过去。杜甫在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写了《春望》诗。当时长安被安禄山叛军焚掠一空,人民逃亡,所以字面上说“山河在”“草木深”,言外之意是说国家残破,长安城内被焚掠一空,人民逃跑,只有山河在,草木深了。字面写“花溅泪”“鸟惊心”,言外之意为国破被拘看到花开,听见鸟叫,因感时而流泪惊心。这就是有言外之意。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其言止于乌与桑尔,及缘事以审情,则不知涕之无从也。“采薜荔兮江中,搴芙蓉兮木末”“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之类,皆得诗人之意。

①矣,应作兮。

②江,应作水。

这里提到“隐”,也讲言外之意。《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没有落下时,叶子还是润泽的。从“缘事以审情”来看,《氓》是写弃妇的怨恨,桑叶润泽时,正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的用车子来迎接,女的把财物和自身一起投到男家去,这正是双方相好的时候。下面“桑之落兮,其黄而陨”,过了三年,到桑叶枯落时,男的把女的抛弃了。因此不胜怨恨。《诗经·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人哀叹我人如此不幸,从何处去得到俸禄。看到乌鸦停在富人家的屋子,可以得到吃食,感叹自己连乌鸦都不如,找不到可以托身的地方。所以要掉泪了。《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薜荔的茎沿着墙或树蔓生的,在陆上,不在水中,到水中去采薜荔是采不到的。芙蓉指荷花,生在水里,到树上去采荷花是采不到的。屈原用来比喻自己用忠信来奉事君王,不受信用,只是徒劳罢了。《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以兴湘夫人美好,亦异于众人也。”“未敢言”指深藏在心内的感情无法倾吐。这里字面上在讲香草,含意在赞湘夫人。字面上讲“未敢言”,用意在指有深厚的感情。汉朝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字面上是讲在想念桂林的美人,因湘水深而不能去。他在序里说:“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言外之意以时君比美人,想去接近时君,有小人阻碍不得通。以上都指隐约的风格,有言外之意。

再看明朗的诗,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刘子翚”篇:

他跟曾几、吕本中、韩驹等人唱和,而并不学江西派,风格很明朗豪爽,尤其是那些愤慨国事的作品。

江上

江上潮来浪薄天,隔江寒树晚生烟。北风三日无人渡,寂寞沙头一簇船。

又《宋诗选注》“贺铸”篇:

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开朗干净,没有“头巾气”,也没有“脂粉气”的。

清燕堂

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剩下)残红一两枝。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

这里引的两首诗,前一首的风格是明朗的,后一首的风格是开朗的,其实都是明白如话,跟隐约的有言外之意不同。隐约的好处是有言外之意,可供体味。体会到这种言外之意,很能感动人。明朗的诗像《江上》,像一幅画,好在诗中有画。像《清燕堂》,写出在清燕堂所闻所见和所感,是画不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