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开创新的境界所造成的时代风格


诗人开创新的境界所造成的时代风格

时代风格的形成,有时是文学发展自然形成的,有时是诗人有意识的创造,这两者可能密切相关。这里姑且把它分开来说,后者有两方面:一是作者在前人开创的道路上,有意要另辟新的道路,不愿走前人走过的路;一是看到前人的创作道路产生流弊,为了纠正这种流弊,另辟一种新的境界。不论是前者或后者,都会造成不同的时代风格。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序:

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诗分唐宋》: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羽)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

缪钺先生《论宋诗》:

唐宋诗之异点,粗略言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再就诗人生在大作家之后,要开创一个新境界,形成一个时代风格的。吴乔《西昆发微序》:“夫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义山始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宋,优柔敦厚,为此道之瑶草琪花。”指出商隐诗能在李杜外开辟一个新的境界,成为诗园中的瑶草琪花。不仅这样,它还在北宋时期,为杨亿、刘筠等诗人所仿效,成为西昆体,成为宋初一段时期的时代风格。商隐诗的特点,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说:“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柯古(温庭筠、殷成式)争霸一时哉!”商隐诗的风格特点,正如敖陶孙《敖器之诗话》说的:“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环妍,要非适用。”具有绮密环妍的风格,虽后来西昆体的诗缺乏他的思深意远缠绵宕往之致,但总是受他的影响,形成一个时期的风格,参见上“西昆体”。

再就是有的作者看到文风的流弊,有意识地起来纠正,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成为一个时期的风格的。如杨炯《王勃集序》:

尝以龙朔初载(公元661年,唐高宗年号),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以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大则用之以时,小则施之有序,徒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长风一振,众萌自偃。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词林增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

杨炯指出王勃看到当时文风的流弊,纤微雕刻,正伪不分,趋向浮靡、绮碎。他通过创作,建立了一种刚健雕润的风格,这样改革,得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作,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写景物,从长安到蜀州,笼罩全篇。次联点明送别。三联写别后的怀念,一结有豪气。三联成为名句。这首送别诗确有刚健的风格。又《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这首七言古诗在音节上的特点是多用律句,即平仄跟律诗的平仄是一致的。又换韵,上四句用仄韵,下四句换平韵。多用律句和换韵的好处是音节流美。杜甫《戏为六绝句》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称他们的诗是“当时体”,那些轻薄的人笑这种体制。杜甫认为这些轻薄的人身死名灭,四杰是江河万古流。“当时体”指什么?明何景明《明月篇序》,称“唐初四子者之所为”,“固承《三百篇》之后”,“其音节往往可歌”,赞美初唐四杰的七言古诗的音节,上承《诗经》的民歌,音节流美。清王士禛《论诗绝句》:“接迹风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从天。王杨卢骆当时体,莫逐刀圭误后贤。”认为“当时体”就像何景明的妙悟,悟出初唐四杰的诗音节流美,但末句是说光有音节流美还会误人的。那么王勃改革初唐浮靡纤细的诗风,用刚健的音节流美的诗来改革是成为一时的风气的。这种风气,不光四杰的诗是这样,一直到白居易的七言古诗也是这样,如《琵琶行》《长恨歌》也多用律句,讲究换韵,使音节流美。这种当时体形成一个时代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