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显示南北的不同文风
古代民歌显示南北的不同文风
《诗经》里的《国风》主要是北方各地的民歌,虽然也包括南方江汉流域的一小部分。北方民歌的特点,语言比较简短,主要是四言,也夹杂一些杂言。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主要是现实的。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比兴手法,起兴是先引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诗经》里的民歌还运用几章重叠的形式来歌唱,每章只换了少数几个字。《诗经》里运用了美刺手法,赞美好的,讽刺坏的事物。这些是北方民歌的特点,保存在《诗经》里。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车前子,古人认为可治妇人不孕),薄言(语助词)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得)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拾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捋(取)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手持衣襟来盛放)之。采采芣苢,薄言襭(把衣襟掖在带间来盛放)之。
这首诗共三章,采取反复歌唱的重叠式。又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和鸣的雎鸠乌),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
这是《关雎》的第一章,用和鸣的雎鸠鸟来起兴,来引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旧注认为用雎鸠来起兴,有用意,相传雎鸠结成一双后.永不和别的雎鸠配对,暗指淑女的贞洁。又《魏风·硕鼠》:
硕鼠(田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侍养)女(汝),莫我肯顾。逝(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乃)得我所。
这是《硕鼠》的第一章,用硕鼠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是用比喻来讽刺的诗。以上是属于北方的民歌。
当时南方的民歌不这样,《孟子·离娄》里记载《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个南方民歌,每句的字数不限于四言,又用“兮”字作为句尾。相传屈原修改南方民歌而作的《九歌》,如《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发语词)将憺(安)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周旋)。
这是《云中君》的第一节,是祭云神的歌。由女巫来降神。女巫在降神前,要用香汤来沐浴,要穿着彩衣。灵既指云神,也指云神降在女巫身上。连蜷,状云的回环宛曲,云神降时,女巫表现出回环宛曲的舞姿,显示云神的降临,表示云神的无限光明。云神将安居神堂,与日月齐光。云神坐着龙驾的车,穿着天帝的衣服,在空中游荡。从南方楚国的民歌看,与北方的民歌不同。屈原用南方民歌的音调来写《离骚》,显得和《诗经》不同。如《离骚》中的一小段: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小段说,他早上从苍梧坐车出发,晚上到了昆仑山上的县圃神山。要稍稍留在神灵的门口,太阳快要下山了。我令替太阳驾车的羲和停车,望着太阳落去的崦嵫神山不要靠近。路途遥远而长,我要上天下地来找寻。下面讲他的求女,求女比喻替楚国求贤。这样看来,《离骚》根据南方民歌来写的,跟北方民歌《诗经》很不一样。《诗经》主要用四言,《离骚》照南方民歌写,就打破四言的格式。《诗经》的篇幅短,《离骚》的篇幅就长了。《诗经》的《国风》反映现实的生活感受,是写实的;《离骚》运用楚国民歌中的神话,是浪漫的。《诗经》用的比是比喻,兴是先讲一物来引起所咏的对象。王逸《离骚经序》里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里讲《离骚》里的“取兴”,与《诗经》不同,《诗经》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离骚》只是隐喻,用善鸟香草来隐喻君子就是。当然,主要的不同在于,《诗经》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离骚》是浪漫的。这是在先秦时代显出南北文学的不同风格。
就民歌说,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风格也很不同。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北朝民歌大部分收在《乐府诗集·鼓角横吹曲》里。南朝民歌风格清新秀丽,柔婉含蓄,好用双关隐语,大多描写爱情相思和离愁别恨。北朝民歌风格豪放爽朗,慷慨激昂,除情歌外,还有战歌、牧歌和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歌。
南朝民歌有《子夜歌》,《宋书·乐志》称:“《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如《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丝”双关“思”,“匹”是布匹,双关“匹配”。这是说,理好的丝安在残破的织机上,哪知道织不成布匹,比喻不能成为匹配。又如《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民歌大概经过文人修饰,有它的特色。如音节流美,它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格:特殊的是顶真格,如“树下即门前”,“树”字顶上句末一字“树”字;“莲子清如水”,顶上句末“莲子”两字;“鸿飞满西洲”,顶上句末一字“鸿”字。再如“楼高”句顶上句“楼”字。还有复叠格,如前后连用了三个“西洲”,两个“栏杆”,两个“海水”,两个“莲子”;又如“忆梅”的“梅”字,“门前”“门中”“开门”“出门”的“门”字,“采红莲”“采莲”“莲花”“莲子”“置莲”“莲心”的“采”和“莲”字,“忆郎”“郎不至”“望郎”的“郎”字。又有错综格,如“飞鸿”与“鸿飞”。又有比喻格,明喻如“莲子清如水”“垂手明如玉”;隐喻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一首诗中运用这样多的修辞格,是比较突出的。
再看北朝民歌,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又《琅邪王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甚)于十五女。
又《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南朝民歌的柔婉,北朝民歌的刚健,显出南北地域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