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的学习与形成


风格的学习与形成

刘勰在《体性》篇里说:

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这段话,刘勰作为“文之司南”,即培养风格的指南针。他认为风格的形成是跟“才、气、学、习”结合的。他又认为“才、气”,是由于天资,比方“气有刚柔”,气质有刚有柔;又比方有的人的发音的音色美好,这是才;他认为这些都是天生的。但风格的形成还靠学习。他举出风格的八体,以上把八体归入作品的风格,开始学习时学习哪一种作品的风格呢?他认为“童子雕琢,必先雅制”,一定要学习雅正的风格。把雅正的风格作为根本,把其他的风格作为枝叶。这样由雅正的风格转到其他的风格,学会了各种作品的风格,文思的表达自然圆转,可以结合不同的内容,创作出与内容相适应的作品风格来,这就是“得其环中”了。在模仿各种作品的风格时,主要是模仿雅正的风格,所以说“摹体以定习”,“习有雅郑”,“定习”即确定雅正的风格,这样确定以后,进一步“因性以练才”,顺着各人的个性来锻炼才华,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文风说,会有各种不同的文风,学了不正的文风,就坏了,所以先提出“必先雅制”来。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里讲学习,向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学习,“递相祖述”,继续互相继承,究竟以谁为先呢?是要别裁伪体,亲近风雅,即去掉不正的文风,亲近雅正的风格,跟刘勰的说法一致。“转益多师”,端正了方向,就可以转益多师了。

杜甫在《偶题》里说:

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

这是说前贤的作品,一种是“飞腾入”,是主要的成功之作,如建安文学,飞腾而入;一种是“余波绮丽为”,只是余波,追求绮丽之作,如六朝尚绮丽,亦是余波。后来的作者,“兼旧制”,兼取旧的体制,即兼取“飞腾入”与“绮丽为”两种作品,历代各有清新的规划。“心从弱岁疲”,即他的心力疲于学习“江左逸”“邺中奇”。“江左逸”指谢灵运、鲍照等作家。“邺中奇”指建安七子。这里跟“转益多师”一致,即不仅学习“飞腾入”的建安文学,也学习“绮丽为”的六朝文学。这跟“必先雅制”以后再学习各种作品风格一致。经过这样的学习,杜甫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在这里,杜甫向前人学习,显示出他的“才、气、学、习”来,即“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杜甫的学习能够分别雅郑,亲风雅,这是学到雅制;杜甫“读书破万卷”,他的学是深的;杜甫能兼取各家之长,他的才是俊的;杜甫的气质是刚健的。所以他能“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