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学演变所形成的时代风格
由文学演变所形成的时代风格
时代由质朴趋向文华,反映时代生活的文学也由质朴趋向文华,这是一方面。文学由质朴趋向文华,由文华有时趋向浮华,内容空洞,这就不好了。再就文学本身说,一种体裁发展到极盛以后,要求新变,这就造成文学本身的变化。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已指出了作品本身的演变,要求有新变,这就形成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
刘勰在《通变》里讲《离骚》跟《诗经》的不同,即是一例。《史记·屈原传》指出屈原写《离骚》的内容,极为丰富。《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开头写他的家世、出生和从小的美好修养;其次写他在政治上遭遇的挫折和他的理想;再次写他在极度苦闷中的驰骋想象,写他忠于楚国决不肯离去的感情;最后写他以一死来殉他的理想。司马迁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国风》好色”,实际上指他的多方求女,他的求女是为了楚国求贤;又称“《小雅》怨诽”,他是怨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再信用他,把他放逐到汉北,使他振兴楚国的理想无法实现,他的怨也是为爱国的理想无法实现而怨。“上称帝喾”到“下道齐桓”,正说他的政治抱负。“志洁”“行廉”正说明他写出他的志趣和操行。这样丰富的内容,不是《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短篇抒情诗的体制所能容纳,这就使屈原不得不打破《诗经》的形式,开创《楚辞》的新体制了。这是文学发展的需要。自从屈原创造了《楚辞》的新体制,它的影响一直延展到汉朝,好多作家运用这种体裁来写作。
“汉之赋颂,影写楚世”,这里有继承,也有发展。像贾谊的《鵩鸟赋》,仿照《楚辞》的写法,是继承。像枚乘的《七发》,写吴客举出七件事来启发吴太子,这里有仿照《楚辞》的,有发展的。像宋玉的《风赋》,用宋玉同楚襄王两人的对话来写;《七发》写的两人对话,就是从《楚辞》来的。《招魂》写“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接着写故居的美好,有屋宇堂室的种种陈设的美好,有许多美女侍候的美好,有故居中园池花木的美好,有故居里种种供养的美好,有故居里种种音乐歌舞的美好,有故居里用象牙制的棋子和赌具可供娱戏的美好,还有可以到梦泽中去打猎的美好。《七发》里用七件事来启发楚太子,这七件事就有音乐、美味、驾车、游览、打猎、观涛、听学者辩论,这种写法,就从《招魂》来的,稍有发展。到了汉大赋,又从《七发》发展而来,见上论文体的赋,是文体本身的发展造成的。从宋玉《风赋》的清丽,到汉大赋的繁富,这种风格的不同,是由文体本身的演变来的。
胡应麟《诗薮·外编·六朝》:
晋宋之交,古今诗道升降之大限乎?魏承汉后,虽浸尚华靡,而淳朴余风,隐约尚在。步兵(阮籍)优柔冲远、足嗣西京,而浑噩顿殊。记室(左思)豪宕飞扬,欲追子建(曹植),而和平概乏。士衡(陆机)、安仁(潘岳)一变,而俳偶愈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
这里认为汉魏与晋宋的诗,时代风格不同,这种不同,是诗人崇尚不同所造成的。认为汉朝的诗比较淳朴,如上面引的韦孟《讽谏诗》是淳朴的。又上面引王国维《人间词话》讲《古诗十九首》中“淫鄙之尤”的诗,认为写情极真,这也是淳朴的表现,否则不敢说出来了。魏诗浸尚华靡,而淳朴还保留一点。如曹植《赠白马王彪》:
郁纡将难进,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①,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①衡轭:车辕前的横木和架在马颈上拉车的曲木。
曹植、曹彪兄弟俱到京城去朝会,回去时,主管的官员不准他们同路走,曹植因此写这首诗。这里“鸱枭”四句构成两个对偶,所以说“浸尚华靡”。但这首诗还是写出了胸中的不满,把限制他们兄弟的官员比作鸱枭、苍蝇,所以说还有淳朴余风。说阮籍优柔冲远,如《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文选》李善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就是说他的诗“优柔冲远”,但他的用意写得非常隐避,所以说“浑噩顿殊”,即不够淳朴,这也是时代造成的,造成他这种“文多隐避”的写法。
再看左思的“豪宕飞扬”,如《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汉大臣金日碑、张汤)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七代做贵官)。冯公(冯唐)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指左思诗豪放,有不平之气,不够淳朴。再看陆机、潘岳,如陆机《赴洛二首》之二:
羁旅远游宦,托身承华侧(做太子洗马官,太子宫有承华门)。抚剑遵铜辇,振缨尽祗肃。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载离多悲心,感物情凄恻。慷慨遗安豫,永叹废寝食。思乐乐难诱,曰归归未克。忧苦欲何为,缠绵胸与臆。仰瞻凌霄鸟,羡尔归飞翼。
潘岳《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周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上文指出陆机、潘岳“排偶愈工,淳朴愈散”。如陆机的一首,其中“岁月”两句对,“慷慨”两句对,“思乐”两句对。此外像“抚剑”两句,“载离”两句,都是辞不对而意对。再看潘岳的一首,“望庐”以下六句构成三对;“如彼”四句,构成一联,即两句对两句;“春风”两句对。又“僶俛”两句,“怅恍”两句,“寝息”两句,都是辞不对而意对。两诗中运用这样多的对偶,所以称“排偶愈工”。作者的用心在排偶上,淳朴愈散,像陆机的一首,写他到太子宫去做官,究竟为什么忧苦,为什么永叹,为什么凄恻,都没有说。再像潘岳悼念妻子的诗是有名的,望庐入室几句写得是真切的,有感情的。但结句说,有时还可像庄周妻死后击缶唱歌,这跟上句的“沉忧日盈积”相矛盾,“沉忧”不是因时淡忘,反而因时盈积,这又为什么?类似这些,都所谓淳朴愈散了。这里举的,诗人在创作上追求华靡,追求排偶,造成淳朴的散失,这是诗歌创作的演变形成时代风格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