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派


茶陵派

明代从永乐以后,“台阁体”长期统治着文坛,它的内容贫乏,篇章冗整,文风萎弱。到英宗天顺以后,茶陵人李东阳起来代替它,称茶陵派。李东阳有《怀麓堂诗话》,他的论诗,从辨体入手。他认为诗与文体制不同。就诗论,强调诗歌的声调,认为律诗的声律有定,还要讲调,称:“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又说:“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然其调之为唐为宋为元者,亦较然明甚。”即他要通过声调来辨别诗歌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了。因此说:“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他讲诗,注意分别时代格调与地方格调,要求反映时代和地方的风格,所以反对模仿,模仿古人就显不出时代格调和地域格调来了。他又说:“今泥古诗之成声,平侧短长,句句字字,模仿而不敢失,非惟格调有限,亦无以发人之情性。”他反对模仿,因为模仿也会无从发抒个人的情性。

要“发人之情性”,所以赞美学唐诗,说:“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然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则孟为尤胜。储光羲有孟之古而深远不及岑参,有王之缛而又以华靡掩之。”这样,他是赞同丰缛深厚,反对华靡枯淡的。这跟他反对当时台阁体的贫乏萎弱有关,他的诗,如《九日渡江》: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又东阳弟子邵宝《孙翊妻》:

夫死矣,妾何敢生,夫仇为重身为轻。贼尚生,妾何敢死,旧门幸有诸君子。号召如风赴如水,奉贼头,祭夫墓。白日下高天,何处黄泉路。

这是茶陵派的两首诗,一首是即景抒怀,用“万古乾坤”与“百年风日”相映衬,感叹人生的短促与长江的无穷。这里把“万古”的悠久与“乾坤”的广大结合在“此江水”里,把“百年”寿之大齐与“风日”的美好结合在“几重阳”里,含义深沉,可供体味。苏轼在《前赤壁赋》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用四句话来感叹人生短促,长江无穷;人的渺小,长江的广大。这里只用两句,把时间和空间的对比都包括进去了,再加上风日的美好,富有含义。另一首是咏史,写三国时的孙翊妻。见《三国志·吴志·孙翊孙韶传》注引《吴历》,写孙翊被害,妻为其报仇的事,写得挺拔。茶陵派的诗,风格比较典雅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