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元好问
《瓯北诗话》卷八《元遗山诗》:
盖生长云、朔,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同时李冶,称其“律切精深,有豪放迈往之气。乐府则清雄顿挫,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郝经亦称其“歌谣跌宕,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以五言雅为工,出奇于长句、杂言,揄扬新声,以写怨思”。《金史》本传亦谓其“奇崛而绝雕刻,巧缛而谢绮丽”。是数说者,皆可得其真矣。
遗山(古体诗)则专以单行,绝无偶句;构思窅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陆亦不及也。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如车驾遁之“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出京》之“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送徐威卿》之“荡荡青天非向日,萧萧春色是他乡”;《镇州》之“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看是楚囚。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还冠氏》之“千里关河高骨马,四更风雪短檠灯”;《座主闲闲公讳日》之“赠官不暇如平日,草诏空传似奉天”。此等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盖事关家国,尤易感人。……
这里称元好问的古体诗,“构思窅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如《虞坂行》:
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踪深一尺。当时骐骥知奈何,千古英雄泪横臆。龙蟠于泥《易》所叹,麟非其时圣为泣,元龟竟堕豫且①网,老凤常饥竹花实。天生神物似有意,验以乖逢知未必。若论美好是不祥,正使不逢何足惜!孙阳骐骥不并世,百万亿中时有一。乃知此物非不逢,辕下一鸣人已识。我行坂路多阅马,敢谓群空如冀北。孙阳已矣谁汝知,努力盐车莫称屈。
①豫且:春秋时宋国渔人。
按赵翼称元好问的古体诗“专以单行,绝无偶句”,恐不尽确。如这首,“龙蟠”句与“麟非”句偶,“元龟”句与“老凤”句偶,似只可说偶句较少吧。但这首诗的用意确实多转折。先看“虞坂”,施国祁注:“《国策》:昔骐骥驾盐车上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盖其困处也。”按《战国策·楚策四》,称骥服盐车,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这是写骐骥在困顿中遇到知己之感,是一个意思。接下来讲龙蟠于泥,麒出非时,元龟落网,老凤常饥,也指处在困顿中,但不讲什么遇到知己而感激,却说天生神物,天如有知,不会使神物困顿,现在神物遭遇困顿,可见天是无知的,这一转,转到天是无知上去了。这样转,就是所谓“意愈深、味愈隽”了。
这里又称他的七律“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之三: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按壬辰(1232年)十二月,蒙古军攻金南京(开封),金哀宗东走。次年正月,哀宗奔归德。南京大臣崔立以南京降于蒙古。这首诗就是写金哀宗东走时的情况,这是写金亡国时的诗。开头写南京被围两年,在围城中愁苦饥疲。这正像救火时被火烧得焦头烂额,但没人懂得事前把烟囱改得弯曲,避免火灾,指没有人能够在事前出谋划策,抵抗蒙古军,到这时弄得狼狈不堪。“曳足”用后汉时马援领兵作战,碰上暑热,马援病倒了,他还拖着脚上前线督战。这里指金国将领白华坐船像马援那样上前线,但没有人跟他共患难,他只能退回。金哀宗逃入归德,派人去召邓州兵,派出去的人有人到乐土去,故称“地行仙”。金哀宗东走后,西南的南京城里音讯断绝,城中人望眼欲穿,这首诗写亡国之痛,所谓“沉挚悲凉,自成声调”。
这里又称元好问的乐府“清雄顿挫,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如《望云谣》:
涉江采芙蓉,芙蓉待秋风。登山采兰苕,兰苕霜早凋。美人亭亭在云霄,郁摇行歌不可招。湘弦沉沉写幽怨,愁心历乱如曳茧。金支翠蕤纷在眼,春草迢迢春波远。
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采荷花或兰苕,欲遗所思之人,但其人在远处,无法送去而忧伤。那么荷花或兰苕,是可以采的,这里“变故作新”,说要采荷花、采兰苕,荷花待秋风,已零落了,兰苕被霜早凋落了,采不到了,这跟《古诗十九首》中的提法不同了。《古诗十九首》说“所思在远道”,望不见,无法送去。这里说“美人亭亭在云霄”,“金支翠蕤纷在眼”,“金支翠蕤”即美人头上的首饰;“纷在眼”,纷纷在眼前;即所思念的美人在眼前,可以望见,与“所思在远道”不同。美人虽在眼前,但又在云霄不可接近。这又跟《古诗十九首》的说法不同。钱起《湘灵鼓瑟》:“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是写湘灵即湘夫人在怨,即美人在怨。杜甫《渼陂行》:“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金支翠旗”即“金支翠蕤”,杜甫是用来指湘妃的。元好问在这里用来指在天上的美人。钱起是指湘灵的怨,元好问这里是作者借湘弦来写幽怨,这又跟前人的说法不同。这些不同,正是“变故作新”,写美人在云霄,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有“幽怨”“愁心”,这样的用意和《古诗十九首》不同,与《离骚》相似,用意深远了。这样,元好问的风格是豪健英杰,廉悍沉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