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畅、纤仄


弘畅、纤仄

苏门诸子中,张文潜七律最格宽语秀,有唐人风。《柯山集》中《遣兴次韵和晁应之》先后八首尤苦学少陵;如“清涵星汉光垂地,冷觉鱼龙气近人”“暗峡风云秋惨淡,高城河汉夜分明”“双阙晓云连太室,九门晴影动天津”“山川老去三年泪,关塞秋来万里愁”;他如《夏日》之“错落晴山移斗极,阴森暗峡宿风雷”。胥弘畅不类黄(庭坚)、陈(师道)辈,而近元明人。顾不过刻画景物,以为伟丽,无苍茫激楚之致。(钱锺书《谈艺录·七律杜样》)

钱先生指出北宋张耒的七律,风格弘畅,即宽宏流畅,即刻画大的景物,如写“星汉光”“鱼龙气”“风云”“河汉”“双阙晓云”“九门晴影”“山川”“关塞”等,再加上“连太室”“动天津”“三年泪”“万里愁”等,显得境界阔大。不过他学杜甫,跟杜甫的诗不同,即“无苍茫激楚之致”。杜甫的诗,如《登高》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身世之感。如《野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在身世之感里,还有忧时念乱的感叹,所以有“苍茫激楚之致”。这是张耒诗的弘畅,不同于杜甫诗的雄浑了。

阮圆海欲作山水清音,而其诗格矜涩纤仄,望可知为深心密虑,非真闲适人寄意于诗者。(《谈艺录·文如其人》)

余尝病谢客(灵运)山水诗,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圆海况而愈下;听其言则淡泊宁静,得天机而造自然,观其态则挤眉弄眼,龋齿折腰,通身不安详自在。《咏怀堂诗》卷二《园居诗》刻意摹陶,第二首云:“悠然江上峰,无心入恬目。”显仿陶《饮酒》第五首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不足,申之以“无心”犹不足,复益之以“恬目”,三累以明己之澄怀息虑而峰来献状。强聒不舍,自炫此中如镜映水照,有应无情。“无心”何太饶舌,着痕迹而落言诠,为者败之耳。《戊寅诗》如《微雨坐循元方丈》云:“隐几憺忘心,惧为松云有。”夫子綦“隐几”,嗒焉丧我,“心”既“憺忘”,何“惧”之为。岂非言坐忘而实坐驰耶。又如《昼憩文殊庵》云:“息机入空翠,梦觉了不分。一禽响山窗,亦复嗤为纷。”自诩“息机”,泯分别相,却心嗔发为口“嗤”,如欲弹去乌臼鸟、打起黄莺儿者,大异乎“鸟鸣山更幽”之与物俱适、相赏莫违矣。(《谈艺录·文如其人补订》)

①隐几:伏案。

②嗒焉丧我:语出《庄子·齐物论》,嗒焉,离形去智状。

钱先生在这里讲阮大铖诗的风格纤仄。阮大铖号圆海,在晚明时投靠太监魏忠贤,忠贤败后,名列逆案。在南京结交马士英。福王在南京即位,大铖官进兵部尚书,要陷害复社名士,用心忌刻,并非淡于功名的闲适人。他的诗模仿陶渊明,表示心情淡泊宁静,但写得矫揉造作,违反自然,显得纤涩偏仄,钱先生举例来做了证明。这种纤仄的风格正与弘畅相反,又跟作者的性格有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