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杜牧
《瓯北诗话》卷十一《杜牧诗》:
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四皓庙》云:“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乌江亭》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此皆不度时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其实非确论也。惟《桃花夫人庙》云:“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讪,尤得风人之旨耳。
赵翼在这里称杜牧的诗,词必拗峭,避免平弱,这是对的。评杜牧《题桃花夫人庙》诗,赞美石崇的爱妾绿珠抗拒有权势的孙秀的掠夺,跳楼自杀来报答石崇,胜过息夫人被楚王掠夺,顺从楚文王。肯定这诗是对的。但批评杜牧《赤壁》等诗是不公允的。杜牧在这几首绝诗里像是发议论,作翻案,其实是表达他的情思,还是抒情的。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这里含有周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是有天幸的意思,假如那时没有东风,不能用火攻,东吴就有覆灭的危险。这里表达出他对周瑜破曹的一种新的看法,是议论,但它是结合东风、铜雀台、二乔这种想象来的,不同于抽象的议论,是诗的。再像“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刘邦爱少子如意,想废太子惠帝立如意为太子。张良建议吕后请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使太子的位子稳固,这是四皓安刘。这样,惠帝即位,大权落在吕后手里,吕后重用吕产、吕禄掌兵权。吕后死了,太尉周勃入北军,下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周勃因得将兵诛诸吕,安刘氏。倘吕产、吕禄不放弃兵权,或军中右袒为吕氏,那么吕家就要夺刘家政权,要灭刘了。在这里,杜牧表达了对四皓安刘的另一看法,是议论,但通过南(当作北)军左袒、四皓安刘来说,是诗的。再像“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表达了对项羽的同情,可惜他的乌江自刎。这几首诗,都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看法,结合具体事件来反映他的情思,是诗的议论,有爱憎感情在内,不能用“非确论”来加以否定,因为这是诗,不是议论文,诗要求反映作者的独特感受,不同于议论文的求确论。
杜牧的七绝,有本于传说而含蓄深婉的,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按宋代程大昌《程氏考古编》称,说者谓明皇以十月幸华清,涉春辄回,是荔枝熟时,未尝在骊山。然袁郊作《甘泽谣》,称:天宝十四年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驾幸骊山,进新曲,未有名。会南海献荔枝,因名《荔枝香》。那么杜牧这诗,根据当时传说所作,讥讽明皇致远物来讨好妃子,这个意思写得含蓄。又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里写秦淮河的荒凉,只有烟笼月照,衬出南朝陈后主的亡国恨,在酒家歌女唱《玉树后庭花》中透露。这里含有陈后主荒淫亡国的感慨,也写得含蓄深婉。像结合自己经历来写的,如《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这首诗显示他的用典,极为自然。《汉书·汲黯传》:“迁为东海太守……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召黯拜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第一句借汲黯来自比,是用典,暗指自己屡次出任外郡,由黄州、池州到睦州,正像汲黯被迫外调的不得已。客袖句指自己的孤独寂寞。下面用的是暗喻,本是雪似梨花,却说成“砌下梨花一堆雪”,加上“明年谁此凭阑干”,有漂泊无定,明年又不知调往何处的感叹,呼应上文用典,还是含蓄深婉的。
杜牧的七律,有用比兴手法,含义深沉的,如《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这首诗借早雁来比人民。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八月,回纥南侵,大肆掳掠。边地人民南逃,正像早雁的南飞。仙掌,汉未央宫有仙人掌托承露盘来取露。长门,汉有长门宫。指南逃的人民,逃到京城一带,感叹朝廷不能保护人民。从胡骑的侵略,说明人民无家可归,只在南方寄居。情哀辞丽,气韵跌宕昭彰。又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写杜牧在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做宣州团练判官时的感触。感叹六朝的繁华都完了,但风物之美还是今古相同的。山色里有鸟的来去,水声中有人的歌哭,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指出“鸟倦飞而知还”,即鸟的来去;像《礼记·檀弓下》讲“晋献文子成室”,文子即赵武,晋国名臣赵盾之孙,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归晋复位,筑室新成,张老说“歌于斯,哭于斯”,即人的歌哭,这是今古相同的。那里有千家帘幕,落日楼台,在风送笛声中,感叹范蠡的功成身退,归隐五湖。这诗吊古伤今,情景交融,归结到范蠡的功成身退,感慨遥深,寄托着自己有才,不能如范蠡的建功立业。
杜牧《献诗启》里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要独辟新的境界,有新的意味,所以称为“高绝”。他的七绝有新的意味,或即此意。他的“不务奇丽”,或不学李贺的奇丽;“不涉习俗”,或不涉于元稹、白居易的风华流靡;“不今不古”即求独创。他的独创风格,即俊爽峭健,豪宕逸丽。刘熙载《艺概》卷二称:“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与李商隐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