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妙、浅俗


高妙、浅俗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随园诗话》:

香山才情,昭映古今,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深厚之境,有间未达。其写怀学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按香山《题浔阳楼》称渊明曰:“文思何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故余尝谓:香山作诗,欲使老妪都解,而每似老妪作诗,欲使香山都解;盖使老妪解,必语意浅易,而老妪使解,必词气烦絮。浅易可也,烦絮不可也。

钱先生在这里,首先指出白居易诗的才情映照古今,这是一方面,如《琵琶行》《长恨歌》,以及著名的新乐府及古近体诗都是。但又指出,他的诗又有浅俗的一面。像他推重陶渊明诗风格高玄,高玄即高妙。然他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序称:“会家酝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遂效其体,成十六篇。”他称赞陶诗的风格高妙,可是他仿效陶诗之作,却显得浅俗。从序里看,他是仿效陶渊明的《饮酒》诗,今引陶的《饮酒》诗一首跟他仿效的诗一首作一对比。先看陶的《饮酒二十首》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看这篇序言中的话,与白居易上引序言中的话,可见白是仿效陶的《饮酒》诗写的。自称陶诗高玄,《饮酒》诗中确有高妙之作,如《饮酒》诗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诗中的名篇。这首诗的境界是高的。这首诗写自己辞官归隐,门无车马喧,即没有贵人来。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是不是贵人都把他忘了,不来看他呢?不是的。如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宏,想结交他,苦于跟他不熟。听说他要游庐山,于是请他的朋友庞通之备酒席候在路中,等他来时就请他入席对饮,王宏就闯到席间,由庞介绍和他相识。此后王宏就派人送酒给他,资助他的家用。继王宏做江州刺史的檀道济,亲自去拜访他,劝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并且退回道济送来的礼物。同样是归隐,有的人借隐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极力趋奉来访的贵人,贵人也借访问隐士来显示自己的礼贤下士。这样,隐士的门前时常有贵人的车马到来。渊明是真心归隐,不肯接待贵人,贵人自然不来了。但他在诗里,只是说“心远地自偏”,心思远于荣利,不接待贵人,他的住处就显得偏僻,贵人就不来了。这里显示出他憎恶当时官场的恶浊,不愿与官场中的贵人交往,在躬耕中过艰苦生活的高尚品格。接下来写他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得中看到庐山。他感到山气在黄昏时好,看到飞鸟结伴回巢。这里讲的“山气”当指山上的云气,云气和飞鸟又有什么好呢?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写景,景中含情,是情景交融。他从云的无心出岫,想到自己不为追求荣利,而出来做官,看到鸟的相与飞还,感到自己厌倦官场生活而辞官归隐。这种感情没有明说,只在写景中含蓄着,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含蓄写法,在“日夕佳”的“佳”里有点透露,在“此中有真意”的“真意”里有些透露。这种“真意”正是在他鄙弃当时官场的恶浊,决意辞官归隐中流露出来的。这点在诗里不用说,所以“欲辨已忘言”。这样情景交融的含蓄写法,正是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所以它的风格是高妙的。

再看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二:

翳翳窬月阴,沉沉连日雨。开帘望天色,黄云暗如土。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

①翳(yì)翳:昏暗。窬(yú):爬墙,引申为逾越。

②块然:孤独貌。

陶诗里讲的“而无车马喧”,指没有贵人来,这跟“心远地自偏”有关,这里就显示品格的高。白诗写“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只是因雨天无客来,没有深的含意。陶诗写“飞鸟相与还”,是情景交融,有情意的。这里写“跳蛙时入户”,只是因雨水积在院子里,所以蛙跳入户,没有什么深远的情味。这诗显得浅俗,不能与陶诗的高妙相比了。这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是否高妙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