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文化: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中日双语版)》简介
《黄檗文化: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中日双语版)》这本书是由.廖深基 温志拔 王慧杰编著创作的,《黄檗文化: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中日双语版)》共有87章节
1
内容提要
本书将黄檗文化界定为发源于福清,借助地方文化传承,在海上丝绸商路往来交流中形成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书中细致追溯了黄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生动梳理了以隐元为核...
2
编委会
主 编 廖深基 副主编 温志拔 王慧杰 编 委 李启辉 姚忠亮 吴章燕 黄海燕 张俊红 王先科 章小叶 林雪云 侯利军 廖永倩 孔祥惠 林文清 ...
3
序
中日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各自累积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同时,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又拥有长逾千年的文化交流历史,相互学习、彼此促进,为辉煌的东方文明做出...
4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编委会 序 第一章 祖庭渊源与黄檗流芳 一、海滨邹鲁与文化传承 进士第一人林简言 “办学兴闽第一人”翁承赞 为民请命的郑侠 为官持正的黄祖舜 ...
5
第一章 祖庭渊源与黄檗流芳
黄檗文化,不是简单的地方性宗教文化,而是以福清为发源地,借助福清地方文化传承、通过海上丝绸商路往来交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隐元及其他相关人物,在明清之际这样一个...
6
一、海滨邹鲁与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发端于儒家的孔子、孟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孟子,则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邹、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上毗邻而居的两个诸侯国,后世便常...
7
进士第一人林简言
林简言,字欲纳,福清渔溪苏田村人,一说其出生在龙田镇前林村,生卒年月不详。他出身贫寒,年少好学,唐太和四年(830)登进士第,是史料明确记载的福清置县后的首位进...
8
“办学兴闽第一人”翁承赞
翁承赞(859—932),字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谥号忠献。文秀乡光贤里(今福清新厝镇)人,一说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镇)人,晚唐五代政治家、教育家...
9
为民请命的郑侠
郑侠(1041—1119),字介夫,号大庆居士,北宋福清海口镇人,因为晚年迁居县城西塘,所以又被称为“西塘先生”。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郑侠一生为民...
10
为官持正的黄祖舜
黄祖舜(1100—1165),字继道,晚号巩溪宫人,平南里(今福清东瀚镇)人。黄祖舜早年曾师从理学家胡安国,北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及第,不过到了南宋绍兴初...
11
福清理学四大家
福建的文化,至宋代达到一次鼎盛时期,作为全国刻书业中心的建阳、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与海丝发源地福州、泉州,为福建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 宋...
12
闽中十才子之首林鸿
林鸿(1338—?),字子羽,福清城关横街(今福清一拂街)人。林鸿年少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被誉为“明代开国第一诗人”。 林鸿年少体弱多病,五岁时因患哮喘病险...
13
二、临济祖源与慈流东照
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不断调整适应中土各阶层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佛教也逐渐完成中国化进程。尤其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迅速兴起并发展成为中国佛教...
14
临济之源
中唐时期,禅宗内部“一花五叶”分化出来了五个派系,分别是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北宋后期临济宗又分化出黄龙和杨岐二派,因此禅宗史上就有了“五家七...
15
宗脉继绝
福清黄檗山坐落在今天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梧瑞村境内,其山因多产黄檗而得名。 唐代贞元年间(785—805),福清黄檗山开辟为佛教道场,由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正干禅师...
16
慈流东照与西来拜祖
二十世纪以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日本方面对中国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的造访也没有间断过。1917年3月7日,大正天皇(1879—1926)赐予隐元禅师封号:真空...
17
三、黄檗文化的内涵与流衍
黄檗文化,孕育于历史悠久的精神文化和独特鲜明的闽地宗教传统,她的形成、发展、兴盛、流传,是一个长达千年的融合、变化、衍生的过程。那么,什么是黄檗文化呢? 早在昭...
18
第二章 黄檗东传与旧事遗迹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但是东南沿海的福建经济仍然保持高度发达,福州、泉州、漳州先后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尤其是泉州,有“梯航万国”之称,闽籍侨民的足迹遍及东南亚各个...
19
一、明清易代中的隐元传奇
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中国社会尚处于安定发展期,这一年,隐元禅师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万安乡东林村出生了,禅师为家中第三子,姓林,名曾昺,号子房。父亲林德龙,...
20
出家因缘
当时福清县东林村中有一个印林禅寺,隐元禅师幼小时经常随父母去寺里拜佛乞求平安。在他6岁时,因为家境实在贫困,生计难以维持,父亲决定去荆楚一带经商谋生,这一去就再...
21
佛门贡献
隐元禅师出家后,努力践行所立誓言。为人方面讲求名实相符,做事方面追求全始而终。住持黄檗寺十七年间,他广泛阅读佛教经典,重建庙宇厅堂,广结善缘,让寺院焕然一新,门...
22
二、隐元禅师东渡因缘
十七世纪的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正步入时间长达265年的江户时代。虽然期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幕府还是默许了部分和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诸...
23
江户前期的日本佛教
江户时代,日本国力到达巅峰,期间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有思想上多番的较量与更迭,最显著的特点是,儒学传入,生命力蓬勃旺盛,道教流行,长久以来流行的佛学,却日渐...
24
长崎僧俗四次恳请
第一次,菩萨梦嘱,禅师婉拒。日本长崎有著名的“唐三寺”——兴福寺、福济寺和崇福寺,都是出于自身信仰需要,由在日华人华侨和中国僧人发起兴建。1652年4月的一天,...
25
弟子遇难,“子债父还”
弟子也懒性圭(?—1651)赴日,不幸遇难海上。明清之际福建沿海私人贸易盛行,也正逢中国东南沿海省市临济宗处于中兴时期,长崎“唐三寺”为了振兴临济宗风,由各乡帮...
26
躲避战乱,保存文化
隐元禅师赴日带有传教和借兵双重目的,这是中日两国很多人都持有的观点。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隐元禅师赴日前,郑成功(1624—1662)曾主动提供资金、船...
27
三、日本黄檗宗的创立
隐元禅师赴日以后,在多个方面为日本佛教发展做出了贡献,最突出的是建立宗派。宗派是教徒思想传播的群体,有了群体,便有了规矩,便有了可资依赖、围绕的中心,便有了原则...
28
初入扶桑,异声突起
隐元禅师到达长崎的当天,并未休息,而是立即与日本僧人相见,受到逸然性融和众檀越的盛情款待,寓居在兴福寺,分别对山门、佛殿、伽蓝堂、祖师堂、方丈五个地方作法语相赠...
29
声誉渐隆,赐地建寺
普门寺距离京都皇室不远,隐元禅师住持普门寺不到一年时间里,建禅堂、塑佛像、演佛法,声誉高涨,他的佛教思想得到许多幕府上层官员和皇室贵族的肯定。他们不断向黄檗禅师...
30
定宗立派,赐封尊号
1661年新黄檗的开建,标志着“日本黄檗宗”正式成立。以隐元禅师为核心的临济宗黄檗派因为有黄檗山万福寺的固定道场,日渐发展,最终形成了与临济宗、曹洞宗鼎足而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