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一章
1.俞达珠:《福唐佚闻》,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
2.饶安鼎、邵应龙修,福建省《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清县志》,福清:福建省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
3.王晚霞:《林希逸〈三子口义〉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流行因缘》,《关东学刊》2018年第3期,第127—133页。
4.林观潮:《中日黄檗山志五本合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
5.常盘大定:《中国文化史迹浙江福建》,京都:京都法藏馆,1975。
6.廖深基:《黄檗文化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第二章
1.平久保章:《新纂校订隐元全集》(第十一卷),东京:开明书院,1979。
2.绪方惟精著,丁策译:《日本汉文学史》(第三版),东京:正中书局印行,1980。
3.陈小法:《明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5.Richard Bowring: In Search of the Way——Thought and Religion in Early — Modern Japan, 1582—186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35.
6.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第六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7.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
8.胡沧泽:《郑成功与隐元禅师关系略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100—105页。
9.林观潮:《临济宗黄檗派与日本黄檗宗》,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10.田中智诚:《长崎唐寺与黄檗宗的创立》,《2020年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清,2020。
11.孙宝山:《关于日本黄檗宗的考察研究》,载李卓主编:《南开日本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第三章
1.林国平,邱季端:《福建历史文化博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福清县宗教局编:《黄檗山寺志》,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9。
3.王荣国:《福建佛教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
4.林观潮:《隐元隆琦禅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5.福清县《福清纪略》编委会:《福清纪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6.刘厚琴:《忠德诠解》,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
7.释东初编:《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东初出版社,1970。
8.平潭政协:《平潭文史资料》(第5辑),福建省平潭政协文史资料编辑组,1988。
9.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故事林杂志社:《海峡两岸民间故事文库》,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
10.郭丹:《福建历代名人传》,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
11.何绵山:《闽台五缘简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12.卢承圣:《辉煌灿烂的福建“海丝”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
13.尹霞:《漫谈岛国:你一定好奇的日本史》,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
14.姚诚,沈国权:《浙江与日本》,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第四章
1.竺小恩,葛晓弘:《中国与东北亚服饰文化交流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薛彦乔,陈颖艳:《魏之琰生平及相关史事考》,《文博学刊》2019年第4期,第80—87页。
3.廖深基:《黄檗文化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4.周耘:《永远的乡音——日本佛教黄檗宗仪式音乐的中国元素》,《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5期,第50—56页。
5.森末义彰,菊地勇次郎:《改稿食物史》,东京:第一出版株式会社,1970。
6.马崇坤:《试论明清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0。
7.邵沁,宋欣阳:《明清中日医学交流对汉方医流派形成的影响》,《医学与哲学》2019年第1期,第77—80页。
8.森村建一,曹建南:《濑户美浓窑对福建陶瓷的模仿和中日禅僧》,《海交史研究》2007 第2期,第65—74页。
9.柳田圣山:《禅と日本文化》,东京:讲谈社,1992。
10.河上繁树:《豊臣秀吉の日本国王冊封に関する冠服について——妙法院伝来の明代官服》,京都国立博物馆《學叢》第20号,1999年3月,第75—96页。
第五章
1.赖永海:《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佛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38—48页。
2.平久保章:《新纂校订即非全集》,东京:思文阁出版,1993。
3.史可非:《清初东渡明遗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单国强:《中国绘画断代史:明代绘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森正夫:《从明末清初中国的“文人画”到江户时代日本的“南画”——关于它的时间间隔》,《成大历史学报》2007年12月,第33号。
6.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林韬编:《徐渭行草应制泳墨诗》,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8.廖肇亨:《隐元禅师诗歌中的两种声音:以晚年诗作为中心》,《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思想文化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林观潮:《佛教文学中的隐元诗偈》,《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第77—92页。
10.廖肇亨:《木庵禅师诗歌中的日本图像——以富士山与僧侣像赞为中心》,《中央文哲研究集刊》2004年第24期。
11.廖肇亨:《即非如一在京都:晚明清初黄檗宗僧人的异国佛教艺术巡礼》,《新国学》2015年第2期,第21—46页。
12.林观潮:《黄檗东渡禅僧即非如一的爱国情怀》,《法音》2002年第6期,第30—34页。
13.廖肇亨:《高泉与温泉:从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华僧的异文化接触》,《长江学术》2017年第3期,第71—84页。
14.赖思妤:《东皋心越诗文中的航海信仰——以天妃信仰和五岳真形图的在日流传为中心》,收入杭州文史研究会编:《杭州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第151—179页。
15.浦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东皋心越全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6.廖肇亨:《从西湖到富士山:明清之际黄檗宗僧独立性易地景书写之文化意蕴》,《中国文化》2016年第2期,第222—233页。
17.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载崔尔平:《明清书论集》(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8.杨亮:《畸与残——明清之际书、画、印审美风尚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15。
19.马旭明:《黄檗派高僧隐元书法及其用印》,《中国书法》2018年第10期,第126—128页。
20.解小青:《明末黄檗禅僧与日本书法——以黄檗三笔隐元、木庵、即非为中心》,《中国书法》2011年第9期,第63—66页。
21.山本悦心著,王慧杰译:《明清黄檗东渡僧宝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印,2016。
22.沈玉水:《木庵禅师行迹系年·东渡前遗墨》,泉州市开元万寿禅寺编印,1990。
23.何振良:《木庵与日本黄檗宗》,《福建史志》2002年第4期,第43—45页。
24.樊克勤:《宋元明清高僧书画墨迹》,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5.马亚楠:《日本“和样”书法与“唐样”书法略说》,《书法赏评》2017年第1期,第48—51页。
26.韩天雍:《三笔三迹》,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
27.榊莫山著,陈振濂译:《日本书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28.陈振濂:《中日书法艺术比较》,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9.温志拔:《黄檗禅僧独立性易的书学与日本书法》,《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371—375页。
30.童家州:《关于明末清初日本长崎福建籍华侨起源问题初探》,载梁康生等主编:《华侨历史论丛》(第6辑),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编印,1990。
31.韦祖辉:《海外遗民竟不归:明遗民东渡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2.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第六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33.任钦功:《我读日本书法家》,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
34.马亚楠:《日本江户时代对中国书学的接受——以细井广泽为中心》,《大学书法》2020年第4期,第142—146页。
35.雷志雄:《日本墨迹举要》,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8。
第六章
1.曹于恩、何爱先、林茂铨总纂,福清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福清市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中共福清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福清华侨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毛立平:《福清“海丝之路”初探》,载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编:《闽都文化与开放的福州》,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
4.董俊珏,谢西娇:《古代福清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因缘》,《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年第1期,第1—5页。
5.王荣国:《宋代海洋性神灵信仰的庙宇——福清昭灵庙》,《福建文博》2012年第3期,第4—11页。
6.戴二彪:《如何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中日合作》,载王振主编:《探寻合作新机遇:首届“一带一路”上海论坛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7.廖深基:《黄檗文化的价值与世界意义》,《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年第4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