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体系在中国》简介
《斯氏体系在中国》这本书是由.姜涛著创作的,《斯氏体系在中国》共有82章节
1
再版自序
这部书稿曾于2012年由教育部资助出过一版,当时定名为《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出版后的这几年里承蒙读者认可,不断有人索书。到2016年书已经送完了,也...
2
绪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
我国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翻译、介绍、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初。我国戏剧工作者在斯氏体系的译介与研究领域付出精力之大、著述之多,世界上除了美国没有其他国家能与...
3
引论 从陈大悲到洪深——我国话剧对现代戏剧演剧特征的早期探寻
1840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鼓吹民主、要求政治改良的呼声,汇成了当时主要的思想潮流。任何一种思潮要与社会和民众相结合时,总是会找到最能够让...
4
第一部分 早期译介、实践和理论研究
演剧艺术的核心是表演艺术。只有从观念、理论、方法到人才培养各方面都真正掌握了表演艺术创造及演员培养的内在规律,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西方现代戏剧特征的演剧艺术。我国...
5
第一章 对斯氏体系及俄苏新演剧的早期译介
洪深曾撰文介绍: 我国最早介绍斯坦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编者著,下同)的,或为金韵之(艺名丹尼,黄佐临夫人)。金氏留学英国,专习演技。其第一篇关于斯坦尼的文字...
6
第一节 许家庆、余上沅对俄苏新演剧的介绍
据史料记载,中国出现介绍俄苏新演剧的文字比金韵之的表演教学还要早得多。最早把俄苏的现实主义演剧艺术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或为1916年编著《西洋演剧史》的许家庆。七...
7
许家庆编著《西洋演剧史》
由许家庆编著,出版于1916年的《西洋演剧史》或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西方演剧历史的论著。该著共六十页,文言加圈点,自古希腊演剧写起,写到当时刚刚在俄国兴起的莫斯科...
8
余上沅介绍斯氏体系及其演剧艺术
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剧成就在世界范围产生的影响,也影响着1923年正在美国学习的余上沅。他热情地撰写了介绍莫斯科艺术剧院在美国演出盛况的文字寄回国内。余上沅赴美留...
9
第二节 郑君里、章泯、贺孟斧、瞿白音、焦菊隐的翻译
戏剧界学习斯氏体系的热潮是逐渐形成的。从1935年起,郑君里就开始翻译斯氏的弟子波列斯拉夫斯基讲述斯氏体系表演原理的初级读本《演技六讲》,该书初版于1937年4...
10
郑君里、章泯译《演员自我修养》
我国戏剧家较早翻译出的斯氏体系原著,是郑君里和章泯从英文译出的《演员自我修养》。[23]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广东中山县(今中山市)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
11
贺孟斧、瞿白音译《我的艺术生活》
我国出版的斯氏《我的艺术生活》,是由贺孟斧和瞿白音从1941年开始翻译的。贺孟斧,江苏武进人,曾就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曾任上海联华影片公司编导,抗战期...
12
焦菊隐译《文艺·戏剧·生活》
焦菊隐译《文艺·戏剧·生活》,即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的《回忆录》。这部著作虽不属于斯氏体系范畴,但由于斯氏在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与“体系”的过程中一直紧密地与丹钦科...
13
第三节 曹葆华、天蓝、田禽、舒非、赵如琳、贺孟斧的译介
继斯氏《演员自我修养》的译本,以及有关俄苏新演剧的译著与介绍文章问世以后,又出现了更多有关斯氏体系与现实主义演剧艺术的翻译与论述。如曹葆华和天蓝在延安鲁迅艺术学...
14
曹葆华、天蓝译《演剧教程》
曹葆华和天蓝于1940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翻译了苏联戏剧家特·拉波泊和波·查哈瓦的《演剧教程》,戏剧理论家张庚进行了仔细校阅,在专业术语的翻译上给予了帮助。 这...
15
舒非译《苏联演剧体系》
舒非译自苏联戏剧理论家诺维茨基著于1933年的《苏联演剧体系》[47],于1941年由上海杂志公司(桂林)出版。诺维茨基是苏联剧评家、演剧艺术学者,在苏维埃人民...
16
田禽译《新演技手册》、赵如琳译《苏俄的新剧场》
美国的饶生史亭教授等人编著的《新演技手册》于1942年由上海杂志公司在桂林出版,译者田禽撰写过梳理、总结我国早期话剧活动的专著《中国戏剧运动》,是戏剧理论方面的...
17
贺孟斧译《苏联演剧方法论》
由贺孟斧翻译、美国戏剧理论家诺利斯·霍顿所著的《苏联演剧方法论》出版于1949年,原文有十一个章节,作者在有些章节中较多地讨论了观众的观剧心态、艺术家的生活状况...
18
第二章 对斯氏体系原理的早期实践与理论研究
随着论述斯氏体系原理的翻译著作的陆续问世,也随着后来抗日统一战线将戏剧作为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戏剧工作者学习与创造的热情空前提高,戏剧界对“体系”原理的理论研讨...
19
第一节 对斯氏体系原理的初步学习与研讨
1937年以后,随着斯氏体系演剧理论翻译著作及戏剧杂志上有关“体系”的翻译连载文章的不断问世,学习、研讨斯氏体系原理或是运用“体系”原理研讨表演艺术创作的文章也...
20
华实、徐夜等人对“体系”原理的研讨
自1937年以后,我国戏剧工作者在探讨“体系”原理和运用“体系”原理指导演出创作这两方面不断走向深入。抗战使得戏剧工作者在戏剧救亡活动中焕发出极大的提高演剧水平...
21
黄舞莺和存疑斋主的探索与商榷
1943年《天下文章》创刊号的编者,把一年来各文艺刊物上黄舞莺论斯氏体系“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关系的文章,存疑斋主针对黄舞莺文章所发表的“商榷”文章,以及黄...
22
史东山等人的理论探索及其成果
史东山,浙江海宁人,1902年生。十九岁进入电影界,先任美工,后任演员。1925年开始电影导演创作生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导演或编导过《儿孙福》《王氏四侠》《...
23
第二节 章泯、金韵之、郑君里等人的创造、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国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从书本开始的,而不是跟随俄国导演与表演教师从导演、表演创作与教学实践开始的,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然而其中又有一个值得注意的...
24
章泯等人运用“体系”原理的舞台实践
中国戏剧以斯氏体系原理指导创作实践,是从左翼剧联领导下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于1935年排演易卜生《娜拉》时开始的。此前一年,党领导的左翼剧联根据国内形势新变化做出...
25
金韵之等人运用“体系”原理的表演教学
1938年9月出版的《戏剧新闻》上刊登了一篇令人瞩目的文章《史氏的演员训练方法》[43],这或许是自1916年以来首次由中国的表演教师用我们自己的民族语言所概述...
26
表演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角色的诞生》
1942年夏天,重庆的话剧工作者照例又到乡间去躲避日军轰炸,《角色的诞生》的作者郑君里随中国万岁剧团到了嘉陵江边一个小镇——澄江镇。大家在这个小镇上过了一个夏天...
27
第二部分 苏联来华戏剧专家的教学与创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中长铁路中央文化馆文工团率先邀请两位从事业余戏剧活动的苏联戏剧工作者讲授《演员自我修养内外部技术》课程,主要授课内容是斯氏的...
28
第三章 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的表演、导演课
苏联戏剧专家普拉东·乌拉基米尔罗维奇·列斯里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1],已经是近六十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在中央戏剧学院还是能感觉到这位专家真的曾在这里教过书...
29
第一节 对“现实主义戏剧”精髓的把握
列斯里来到中央戏剧学院以后,在1954年1月17日学院为他举行的欢迎晚会上有一个发言,发言中谈到了创作方法。列斯里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是:“真实地...
30
第二节 以“学生本人的身份”完成练习的重要意义
演员在扮演角色的情况下,还能真正做到“松弛”“注意力集中”与“动作的真实”是很难的。“体系”的训练方法是:让演员以自己的身份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做到“松弛”“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