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氏体系及俄苏新演剧的早期译介

第一章 对斯氏体系及俄苏新演剧的早期译介

洪深曾撰文介绍:

我国最早介绍斯坦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编者著,下同)的,或为金韵之(艺名丹尼,黄佐临夫人)。金氏留学英国,专习演技。其第一篇关于斯坦尼的文字,发表于1938年夏在汉口印行的《戏剧新闻》。而在1941年国立戏剧学校编印的《表演艺术论集》中,金氏又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训练方法》一文——从彼时起,直至今日,杂志报章所刊研讨演技的文字,什九显示斯坦尼的影响。中国新演剧有长足的进步,受到斯坦尼的教导为多,诚为不容否认的事实。[1]

我国早期话剧先行者从实践中和理论上寻找表演艺术创造方法论的努力,几乎是从接触戏剧之初就开始了。春柳社的陆镜若就曾在日本新派剧名角藤泽浅二郎指导下受过正规表演训练。[2]随着现实主义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声誉,以科克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理论和以欧文与萨尔维尼为代表的“体验派”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演员学习、研究和运用。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接受并发展了“体验派”理论,将其上升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随着中国话剧在政治上走上“普罗[3]戏剧”道路,艺术上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戏剧工作者开始从书本上对斯氏体系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进行学习。我国对斯氏体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习,是从戏剧家们对“体系”及相关著作的翻译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