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庆编著《西洋演剧史》
由许家庆编著,出版于1916年的《西洋演剧史》或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西方演剧历史的论著。该著共六十页,文言加圈点,自古希腊演剧写起,写到当时刚刚在俄国兴起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最后一章介绍当时新兴于欧洲的现代舞。许著行文简洁,内容概括,描摹某一国、某一时代或某一剧院的舞台艺术特征,或简介戏剧情节,往往几十个字,甚至十几个字就指出了主旨要义,如“白描”一般简洁肯定。这部著作对刚刚开始学习西方演剧艺术的中国剧坛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4]
《西洋演剧史》开篇讨论“演剧之意义”,许氏借莎士比亚“世界为舞台而人类为俳优”之名言,指出生活就像一出伟大的戏剧;又以亚里士多德“动作说”“模仿说”指出,以动作方式模仿生活,借以表达人的情感与思想乃是人的天性,通过具体的表达与呈现,可见其文化之文野高低。
关于“演剧之种类”,许著指出戏剧有“悲剧”“喜剧”“感动剧”[5]三种;以历史次序又可分为“古代剧”与“近代剧”两种;重历史事实者可谓“历史剧”,重诗歌趣味者可谓“诗歌剧”,写社会情状者可谓“社会剧”;音乐演剧中又有伴以歌舞的“音乐喜剧”和以歌舞写有趣之情感的“喜歌剧”两种;有纯用说白的“闹剧”,又有重事实情节的“感觉剧”[6];欧美各国歌剧中最为普遍的是源自意大利的“歌剧”;瓦格纳(原文为华格纳尔)近又自创新派“歌剧”等。
许氏著作在讨论“剧场之发达”时指出:古希腊露天木制舞台,观众环绕观看,后改为仅从左右前三面观看;古希腊戏剧全盛期出了三位戏剧大家,创作剧本且改良演剧形式;从出土文物可见古希腊已有造型完美精制之石制剧场;古罗马有可容数万人的宏大富丽剧场;中世纪又有宗教神秘剧;自莎士比亚始建永久性剧场;18世纪末意大利剧场宏大壮丽为欧洲之冠,巴黎、俄京(帝俄旧都圣彼得堡)、美国等地新式剧场皆始于意大利;近世剧场凹入后,古时剧场凸于前,现世观剧如观画,古时观剧如观雕;因近世剧场之背景、器具重写实,演技亦随之一变;近来又显排斥写实倾向。
许著论述了“技艺之进步”:古希腊戏剧重音乐要素,歌唱为演剧主脑,又因合唱队常戴面具,更需以形体表情达意,像是“表情的舞蹈”;古希腊演剧以形体表现古人之感情,演技修习者应当发言语、正姿势,将种种修炼与表现性格一致融合,形体与内心一致融合;重要元素有三,一为沉痛,二为变化,三为机敏,表情当有分寸,过犹不及,使观剧之人忘其为戏剧为佳。
许著介绍了“戏曲之潮流”:指出古典主义重典雅、沉静、均衡、和谐;浪漫主义求神秘、热烈、传奇;写实主义尚自然、实际、客观。以上潮流虽从古至今,但古代也有写实派,近代也有浪漫派,可分四个阶段:第一,古希腊古典剧代表有埃斯库罗斯(原文为爱斯基尔)、索福克勒斯(原文为莎福克力斯)、欧里庇得斯(原文为岫梨比德斯)三大悲剧家;第二,近代古典剧代表有拉辛(原文为拉星);第三,浪漫派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亚;第四,现代写实派代表为梅特林克(原文为马德林)、易卜生(原文为伊孛生)。
许著又对这四个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及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表演的特点做了简洁介绍,分析了各历史阶段的剧本特色与演剧特色的关系,勾画出了西洋演剧历史的主干脉络,读来犹如鸟瞰西洋两千多年的演剧发展历程。
许家庆以“俄罗斯之新剧场(莫斯科之艺术院)”为题,以一章的篇幅,对中国读者当时还不甚了解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做了简要介绍。
今日俄罗斯最著名剧院曰“海鸥戏馆”,即莫斯科艺术剧院,因上演契诃夫(原文为崔霍夫)剧作《海鸥》得名。剧院以振兴纯艺术精神为己任,演出艺术感染力极强,令全欧洲为之侧目。剧院创始人是丹钦科(原文为唐清谷)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原文为斯旦尼斯劳斯几)。此前丹钦科为小说家、皇家小剧院总监,主持音乐戏剧学校教学工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出身富商家庭,醉心于业余戏剧活动。二人见面讨论剧场改革之必须,意见相同,遂发起建设艺术剧院,剧院始名莫斯科艺术文学协会[7],试演获成功,后建小剧场,于演出史上大放异彩,俄国新闻杂志争相赞赏,影响逐渐扩大。
俄国剧评向来评说剧本与舞台艺术之高深,置演技于第二位,然而当时多数观众注重欣赏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技,于是对艺术剧院的反对之声渐渐沉寂。诸人创建艺术剧院之目的在于陶冶俄人灵魂,使俄国人注重艺术之道;艺术剧院建院后演出的第一台戏即是契诃夫作品。[8]此时契诃夫已不仅仅为俄国,也被整个欧洲剧坛尊为独一无二的剧作大师。彼得堡帝国剧场初演《海鸥》,大博客座赞美,当地富绅为向剧作家表达敬意,特向艺术剧院敬献海鸥纹绣[9],艺术剧院也由此获得“海鸥剧场”之称。
评论家赞誉契诃夫具有相当深厚的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之功力,《海鸥》与《樱桃园》两部作品具有深刻揭示人类深邃内心世界之特色,具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文为特斯德爱弗斯几)、托尔斯泰作品同样感人至深的力量。
莫斯科艺术剧院是准确揭示现代剧作内在精神的剧场,自创建以来上演了契诃夫、易卜生、豪普特曼、梅特林克、莎士比亚、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普希金等剧作家的作品。莫斯科艺术剧院也是较早将小说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的剧院,如最早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搬上舞台的即是莫斯科艺术剧院。[10]莫斯科艺术剧院建院之初接受了赞助商的帮助,但是很快就能以演出收入维持剧院运营。
莫斯科艺术剧院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期,革除了旧剧场之陋习,集欧洲进步剧场之大成,带来新的观演风气。
许家庆所著《西洋演剧史》,或因资料缺乏,在演剧史实的介绍方面不够准确。然而许著较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演剧艺术,或许还是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剧特征的著作。许家庆著作的出版,拉开了中国话剧工作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剧方法的序幕。